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看到……封面标题,我首先会心一笑。”
“第二个会心一笑,是在发现了……偷偷夹藏私货之时。”
这是作家邱华栋近日所作的一篇序言,开笔就笑,而且两次“会心”。是谁的作品令他如此悦然?原来是四川成都籍青年评论家赵依的全新文学评论集《物色——文学的维度与标识》(以下简称《物色》)!
十年交出一份答卷
赵依的气象令人惊喜
新年伊始,《物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这是赵依的一本评论小辑,收录了她近十年间创作的文学评论。作为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生,90后批评家群体中的优秀代表,这本评论集可以看作是赵依作为一个批评家所提交的一份答卷。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视界·现象”围绕近几年的文学热点展开,对当代文坛现象表达了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视点·现场”以文本为考察对象,分析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与流向;“视域·回望”则关注中国古典文学,是赵依回到文学源头梳理中国文学谱系的尝试。其中《文学现象随感十五题》一章内容源于赵依供职人民文学杂志社期间策划“圆桌派”系列讨论的主持人语,以及主持《当代文坛》“青年观察”栏目的主持人语,这些从文学现场中生发出的思考,是编刊读书之余的思想副产品,当然,也可以视为一种批评的准备。
该书责编、资深编辑张春晓在直言:“作为年轻的文学评论家,赵依在此书中表现出的气象让人惊喜。她的文学评论专业性强,视角新颖、深刻,很多作品一经她解读,便生出异彩,为普通读者了解名家作品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令邱华栋两次“会心一笑”
赵依的“私货”漫卷人间烟火
正如邱华栋在序言《流连万象,辞以情发》中所言,“物色”取自《文心雕龙·物色》,点出物和人随四时更替而变化,“岁有其物,物有所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邱华栋的第一个会心之笑正是为其取名的巧妙而点赞,他说:“'物色'在现代汉语中本意指寻觅和择选,对于赵依的职业而言——此前她是鲁迅文学院的教师,现在她又是重要文学杂志《中国作家》的优秀编辑,可以说,从著名学府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以后,她就一直在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优秀人才与优秀作品服务,这些字迹标记了多种文学的维度,可见这名字取得精妙。”
而第二个会心一笑,邱华栋指的是评论集内容作反映出来的赵依的初心与坚持,在此邱华栋笑言赵依夹藏了私货,“当代的文学研究者、批评家都有着良好的学历教养自不必说,青年一代的创作者如今也多通晓西方理论。赵依博士学习阶段跻身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专业行当之中,但并没有因为大量西方理论话语的涌入而误入某种人云亦云的境地,而是一直延续着自己古典学术修养的深厚功底,尤见本书编目中的第三部分文章,主要是对古代文论的爬梳和体悟,她的努力在于以古典文学传统为根基的借鉴与发扬。这就是她的文学评论中偷偷夹带的'私货'。”
翻开此书,窥探赵依的“私货”。她不仅关注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也关注同龄人中的同行们近年以作品堆积而形成的文学现象。她关注“90后”的新媒体文学生活,也不忘浅析鲁迅文学精神在青年写作中的缺失:她从仙侠传统一探网络文学的“正名”问题,观看莫言剧作《红高粱》,探索剧本常演不衰的奥秘;她赏析阿来、罗伟章、周恺等老中青川籍作家的代表作,也细品曹植、王弼和严羽……对古代文论的美学观念、思维方法的发扬,以及古代文论价值的当代生成,赵依在诸多篇章中深入涉及。但她的文字不老套,不刻板,散漫和尖锐是她独有的个性,其视角更新锐,更前卫,更能理解年轻作家们的创作意图。
所以,鲜少有评论集获得这样的评价——责编张春晓说:“通过这部主题集中的文学评论集,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文学为大众提供了代际经验和切肤之痛,但文学也同样提供着恒常的爱恨情仇、人间烟火以及审美的欢欣喜悦。”
评论界大咖纷纷发声
赵依的首秀为当代精神着色
该书的出版,让邱华栋给出了“不可忽视”的评价,他认为这本评论集和赵依本人,都是当代精神的书写者和见证者,是一种灵动的文学人生的亲历者。
同时,该书也获得了李敬泽、刘大先、谢有顺三位文学评论家的联袂推荐。
李敬泽如此评价:“这是赵依的第一本书,一位年轻的评论家寻找和锤炼自己的目光:她是敏感的,唯其敏感,她的目光中有一种珍贵的紧张犹疑,如琴弦颤动。有的评论家的思想是一条直线,而她的那条线波动缭绕,似乎她不是在抵达某个目的,而是在想象和探索某个空间。愿她永远这么紧张这么犹疑,正是以这种小心翼翼、专注和好奇,物色之微被辨析,世界与艺术之妙被窥看。”
刘大先点赞赵依的批评有来路,也有去处。他说:“有来路,来自在古典文论基础上的借鉴与发扬;有现场,立足现象与文本的观察、分析与判断;也有去处,去往对于我们时代文学多重维度与未来走向的思索。本色当行而不失灵动,让我看到一代青年的成长。”
谢有顺认为,赵依所理解的当代文学,既是具体的作家作品,也是一道正在秘密流转的精神潜流,她与之对话,亦心存警觉。“'观水有术,必观其澜',那些细微处的转折和用心,往往藏着新的文学想象和审美流变,而这正是《物色——文学的维度与标识》一书最想辨明和确证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