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食品 > 正文

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成都年底前迎“终审”

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成都年底前迎“终审”
2021-10-09 17:35:06 来源:

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成都进入最后冲刺阶段。10月9日,记者从成都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过市级自查、省级初评、社会公示,四川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已正式向国务院食安办推荐成都市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提名城市,并申请国家评价验收。年底前,国务院食安办将通过资料审查、现场检查、第三方机构测评、验收组评审等方式,对成都市的创建工作进行验收。

2015年9月,成都市被国务院食安办列为全省首个、全国第二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创建试点城市。期间,由于新冠疫情等因素,创建工作一度按下“暂停键”,从启动到今年验收已历时整整六年。期间,成都围绕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和监管方式方法创新大力探索,其中,农产品合格证制度、食品生产企业信用监管、食品小作坊治理等工作走了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全市食品安全状况持续向好。

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过程中,成都有哪些“硬核”举措呢?一起来看看。

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成都年底前迎“终审”

举措一:

不断完善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

据成都市食安办副主任、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李俊彦介绍,历时六年的创建过程中,成都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的意见》《成都市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若干措施》《成都市市级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等文件,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以市委编制委员会名义出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职责任务清单》,突破性建立起以“党政同责清单”为遵循、以“职责任务清单”为支撑的责任机制;创新工作考评机制,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指数评价机制”,实行每季度量化测评、会议通报,构建形成了领导责任清单、部门职责清单、风险指数测评、年度目标考核等有效衔接的配套制度,让食品安全工作履责有清单、过程有抓手、目标能落实。

举措二:

不断创新的食品安全监管方式

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过程中,食品安全监管方式的创新可谓亮点频频。

探索信用监管“新模式”,多部门联合开展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双随机、一公开”新型监管机制;在全国率先出台《成都市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加快构建以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为基础、分级分类监管为依托、部门联合惩戒为抓手的食品生产信用监管体系。实施标准引领治理“新方法”,在全国首创制定“成德眉资”地区散装白酒、餐饮自制泡酒标识规范,探索运用标准化手段破解散装白酒非法添加、虚假标注问题,以“小切口”助推“大监管”;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重大活动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地方标准,为保障重大活动食品安全、服务“三城三都”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出台《成都市食品企业生产管理通用规范》和11个单类食品生产管理规范,推动行业安全、规范发展。搭建智慧监管“新平台”, 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成运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综合平台”“智慧动监信息平台”“食品安全监测预警数据中心”等平台,着力提升监测、预警、追溯能力,推动传统监管向智慧监管转变。探索全链条监管“新方式”,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行耕地环境质量分类管理、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风险分级动态管理,开展食品小作坊集聚发展和文旅融合试点,4000余家学校食堂实现“明厨亮灶”,养老机构食品安全达标改造全面推进,建立风险交流和应急处置机制,源头治理、过程管理、风险防控更加严格。建立冷链物流疫情防控“新机制”,抓住冷库这个关键环节,在全国首创“冷库库长责任制”,构建了以行政管理责任制为核心、以企业主体责任制为关键、以专业防疫责任制为支撑、以铭牌公示为监督手段的冷库疫情防控机制,为冷链物流疫情防控这个全新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举措三:

不断加强对违法犯罪打击力度

以网络餐饮安全、校园食品安全、农村食品安全、保健食品安全等领域为重点,紧盯违法生产经营、农兽药残留超标、食品消费欺诈等群众关注的问题,持续开展执法整治、加强行刑衔接。2018年以来,全市共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17240件,罚没款1.58亿元。

紧紧围绕肉制品、保健食品、食用农产品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领域,突出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添加剂、农药、兽药犯罪。据成都市公安局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支队支队长林正良介绍,2018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共侦破食品类刑事案件26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51名,涉案价值1.9亿元,破获公安部、省公安厅挂牌督办案件36件。特别是今年破获公安部挂牌督办的“4·25”生产销售伪劣牛肉干案,共抓获涉案人员26人,捣毁制假售假窝点5个,制假设备41台,涉案金额达1600余万元。

举措四:

不断升级的食品产业发展

有效的监管厚植了食品产业高质量、品牌化发展的“土壤”,如今,食品产业已经成为成都市支柱产业之一,全市建成了6个绿色食品产业功能区和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数字化、智能化食品工厂,开发了川菜文化体验馆、川菜博物馆、“乡村十八坊”农事体验街区等精品旅游点位,推出了“成都熊猫亚洲美食节”“成都美食旅游节”“成都火锅文化月”等系列美食文化活动,全市食品行业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1个、中华老字号5个、四川老字号12个,充分展示了成都作为“世界美食之都”的底蕴与活力。

举措五:

不断深化的社会共治格局

按照“基础在网、关键在理、核心在为民”思路,构建了以“成都市网络理政社会诉求平台”和“12315”“12345”热线等为载体的食品安全共治平台,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渠道更加畅通,2020年群众诉求解决率和满意率达90%以上。打造了26个“互联网+”食品安全科普宣传站,开展科普活动480余场;策划开展了“你点我查”“美味天府 食安校园”“食安科普示范校学校评选”等参与度高、体验感好、时代性强的沉浸式食品安全共治活动,积极引导媒体监督、行业自律,营造了食品安全共建、共治、共享氛围。(记者 刘佳)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