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市州 > 正文

广安前锋区大佛寺街道红辉社区社会组织齐参与 实现共治新格局

广安前锋区大佛寺街道红辉社区社会组织齐参与 实现共治新格局
2022-06-30 22:19:33 来源:

中华网四川消息:广安市前锋区红辉社区于2014年由红辉村改为红辉社区,2020年5月因村级建制调整红辉社区与集建社区合并,成立红辉社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位于大佛寺街道滨河南路36号,辖区幅员面积约5.3平方公里,辖了9个居民小组、3个居民小区,户籍人口3586人、常住人口2500人,有中共党员83人,城镇低保人员67人,农村低保人员46人,特困供养人员2人。辖区社区组织数量稀少,参与社区治理较少,共建共治格局尚未形成,社区以四川省第二批城乡社区治理试点为契机,大力孵化社会组织,推动本土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抓牢两个精准 精准匹配供需

一是精准摸需求。引入专业机构,利用发放问卷、走访、访谈等方式,收集到居民5大类20余项需求,整理成需求清单1份。二是精准聚合力。整理辖区各类资源和居民骨干,研判社区组织发展现状,最终确定孵化4类不同类型的组织。

调整功能布局 强化阵地保障

以人本需求为导向,对红辉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功能布局调整,以可进入、可参与、可共享的理念,完成“1+2+4”三级功能布局,即1个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2个功能站:志愿者工作站、养老服务驿站,4个功能室:党建工作室、社会工作服务室、图书阅览室、妇女儿童室,让社区成为居民“乐聚”之地,提升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打造“红辉议事厅”“睦邻客厅”等共享空间,让社区成为社会组织“齐聚”之地,提升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度。

建立孵化机制 提供培育蓝本

通过对辖区社会组织进行摸排,理清发展现状和困境,结合居民需求,多方参与建立社会组织孵化机制,机制明确孵化宗旨、孵化步骤、孵化辅导和评估监督。结合治理需求,孵化培育“协商型”“自治型”“公益型”“娱乐型”4类社会组织,并以社区“红色文化”赋能,打造“红管家”“红物业”“红娘子”“红袖章”4大品牌组织,通过对社会组织居民动员、议事协商、活动开展公益意识传递等方面进行培育,提升社会组织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社会组织“微自治” 协力社区治理

发挥社会组织多元主体作用,动员4类组织通过开展民主协商、居民互助、安全宣传、文娱活动等服务,结合具体实践,建立居民信任感和认同感,化解社区纠纷矛盾,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助力社区稳定,带动社会组织有效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供需“一张网” 治理“一盘棋”

社区“两委”牵头,通过需求识别、需求分类、清单整理形成供需发展“一张网”,有效盘点社区资源和居民需求,驱使多种主体参与进来,精准回应居民日益发展的美好生活向往,形成社区治理“一盘棋”。

孵化“全周期” 组织可持续

引进专业社会组织助力,对孵化步骤、孵化辅导、评估监督的明确,建立社会组织孵化机制1份,有效辐射辖区社会组织,滋生多元化社会组织4支,备案率100%。经过精准培训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及全周期陪伴支持,带动组织走向专业化、规范化、组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组织“微自治” 共治新格局

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向导、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工人才为支撑,整合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带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微自治”活动。“自治型”社会组织牵头开展消防演习、疫情防控等“共创平安”主题活动4场,“协商型”社会组织牵头开展环境保护、安全到家等“共建共治共享”活动2场;“文娱型”社会组织牵头开展歌舞展演、文明祭扫等文化铸魂活动2场;“公益型”社会组织牵头开展邻里互助、养老宣传等“邻里守望”活动2场,共计服务1200人次。有效助力社区治理,回应居民多元化需求,促进参与社区治理生态形成,成为社区治理发展路上的有力抓手,改变以往单一的治理模式,实现红辉社区共治新格局。(文/甘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