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四川报道:走在达州市通川区的街头,不妨暂时停下脚步,去中心广场的“爱心空间”歇歇脚,在繁忙的奔波中累了,到罗浮广场的“骑手家园”小憩一会儿,在人来人往的火车站,到“旅人港湾”坐坐吧!感受共享驿站带来的“小确幸”。
共享驿站之爱心空间
今年以来,达州市通川区以打造“居者心怡、业者心悦”的幸福宜居首选地为目标,聚焦“组织起来、文明起来、共享起来”工作理念,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共享空间建设行动,推广实施城市共享驿站建设,着力塑造城市特色名片,提升城市治理温度。
便民利民 “小空间”铸就大民生
高思勇是通川区东城街道张家湾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每天早上上班前,他都会准时到社区的共享驿站“户外劳动者之家”“零工之家”去巡查,“我们会对报刊进行及时更新,检查空调、饮水机等设备是否能正常运行,确保驿站的各项功能完善。”高思勇边整理报刊边说。
社区工作人员每天对书籍进行检查、整理
东城街道张家湾社区地处老城区,一直以来,这里市井气息浓厚,环卫工人、建筑工人、交警协警等户外工作者和零工短工、挑夫等从业人员聚集于此,由于无固定休息场所,存在路边散乱闲坐的现象。为着力破解这一难题,延伸城市治理触角,通川区在打造共享驿站中,充分整合资源,采取与辖区企业单位共建的模式,打造东城街道“户外劳动者之家”“零工之家”。
驿站内完备的设施
在“户外劳动者之家”“零工之家”看到,里面桌椅、空调、饮水机、雨伞、爱心药箱、微波炉等一应俱全,俨然一个温馨的“小家”,在附近做零工的石国春闲暇时喜欢在驿站中看书休息,“确实这个‘驿站’建好后,很方便,休息、纳凉都可以,我们感觉很满意。”说起共享驿站,石国春满满点赞。
市民休闲歇息的好场所
“让劳动者有归属感,让他们觉得‘有党味、有家味、有人情味’,‘共享驿站’通过‘小空间’铸就了大民生,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服务、完善管理机制,不断凝聚起加快建设达州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东城合力’。”东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郝栋表示。
聚民引领 “共享驿站”开辟治理新路径
共享驿站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成为凝聚城市基层治理新力量的有效载体。
马房坝社区正在征集骑手对共享驿站管理的意见建议
“我觉得刷身份证开门有点不方便,平时身份证都没带在身上。”“我建议在骑手中找两个人进行管理……”近日,在马房坝社区罗浮广场“骑手家园”中,一场围绕“骑手家园”管理的头脑风暴进行中,大家各抒己见,就驿站管理献计献策。
骑手家园
让从业人员感受到民生的温度,更要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为发挥骑手的“主人翁”意识,驿站除了提供多种便民服务之外,还设置了“意见收集册”,广泛征集民意,收纳民情。“下一步我们将招募更多的骑手志愿者管理驿站,并通过开展业务培训、知识宣讲等活动,规范行业管理,激励骑手争当市民服务员、社情传递员、平安巡查员,不断为社区治理助力。”朝阳街道马房坝社区党委副书记刘陛介绍道。
方便骑手电瓶车充电的充电装置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断聚集,户外从业人员呈现出基数大、分布散、组织性弱等特征,为认真落实“15分钟党群服务圈”“5分钟共建共享圈”建设,进一步延伸党的服务触角,传递党的声音,提升治理效能,通川区积极探索“共享驿站”建设,以“红船”精神为引,采取“共性+个性”方式,选择行业聚集点、人气指数高区域,建设“骑手家园”“爱心空间”“零工之家”“户外劳动者之家”“旅人港湾”“货车司机之家”六类共享驿站,推广实施“3+8+X”便民惠民服务,以服务彰显温度,以党建引领治理。
常抓善管 “小驿站”有“大能量”
同时,为确保设施设备安全长效,通川区加强日常管理,健全监管机制。“我们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纳入社区运维管理、开设志愿服务、落实网格员等方式,确保驿站内部设施设备运行正常,管理规范有序,真正发挥其便民服务、信息共享、民情收集的重要作用,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社会治理新格局。”通川区委组织部部务委员舒亮如是说。
共享驿站为从业人员和市民提供各类便民服务
截至目前,通川区已建成9个共享驿站,计划2022年底在全区范围内建设30个,2023年实现城市社区和旅游景区共享驿站全覆盖,全面构建起无盲区、无死角的共享服务网。
达州市通川区紧扣服务、聚焦治理,共享驿站的建设,让治理更有广度,扩充了市民休闲的共享空间;让治理更有深度,将治理的触角深入到更为细小的单元;让治理更有温度,以小小空间汇聚为民情怀。“共享驿站”以一隅之光展现了首善之区、首位之城的温度和形象,成为通川基层治理闪亮“新名片”。(来源:通川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