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四川消息:近年来,达州市通川区依托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深挖红色文化内涵,以党史铸魂补钙、涵养精神,全力打造“红色通川”的鲜活样板,一批批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红色旅游胜地脱颖而出,通川红色逐渐凸显。
文旅融合唤醒红色遗址
位于通川区罗江镇的张爱萍故居,青砖灰瓦,绿植葱茏,拾级而上跨过古朴雅致的故居大门,一座传统的歇山式全木质结构四合院映入眼帘。故居内,80余件实物,400余张图片,60余幅摄影、书法作品……穿越时空,一件件器物让红色记忆的脉络变得清晰起来。
毗邻张爱萍故居的红军文化陈列馆,共有“序厅”“红军战斗在达州”“英烈浩气壮达州”“将星璀璨耀达州”“红色书艺靓达州”等6个展厅,馆内大量的史实和文物,充分展示了达州人民为国家、为民族勇于牺牲、勇于奉献、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我们大一军训的时候组织来参观过,里面的文物让我印象很深刻,所以端午假就约起同学再来看看。”身为军迷的大学生小何说,红军故事让他心潮澎湃。
2003年5月,张爱萍故居被达州市人民政府确定为达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6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毗邻张爱萍故居的达州红军文化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与张爱萍故居一起被称为“神剑园”;2022年2月,神剑园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神剑园的不断发展扩大,也记录着通川文旅产业发展的步伐。
“我们一直坚持做好红色文物、红色景区和红色景点的保护与开发,对省级文保单位张爱萍故居、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等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所,聘任专人管理,并积极引进、培育、壮大红色文旅项目。”通川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
美丽庭院点靓红色记忆
红色,早已成为梓桐镇的底色。走进梓桐镇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红墙板壁、青瓦屋顶,大门为川东北农村常见的石朝门,门的横梁上刻有“红三十军政治部”七个大字,大门立柱上镌刻的“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被誉为“中国红色第一联”。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曾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何家山、垒城寺战役,歼敌数百,为粉碎四川军阀刘湘的“六路围攻”起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通川区把“美丽庭院”作为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宜居宜业”的重要抓手。梓桐镇渔河村就是最早打造的“美丽庭院”之一。
“以前,我们村这些花坛、雕塑都没有,都是这几年庭院打造才有的。”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何志明脸上满是笑意。
红砖、青瓦交错堆砌,构成了何志明小院的围栏,院内还有木板、木棍建成的棚。“这个棚最早是我自己搭起用来堆放农具、粮食的,当时就简单焊了个铁棚,后来村里统一风貌打造,就变成了现在这样,像个小亭子似的。”
在“美丽庭院”打造中,红色元素同样贯穿其中。村口的三角形花坛中央,是一尊雕像,一名红军战士搀扶着另一名头部负伤的红军战士,两人手持一面旗帜傲然立于石阶之上。雕塑后方,是一幅民俗画,画的是村民热情地与脚穿草鞋的红军战士握手。
村子另一侧的雕塑,是一名正在吹号角的红军战士,站在满是弹孔的沙包上。“除了雕塑、民俗画外,我们村为了再现当年的红色岁月,还在土墙、砖墙上模仿打造了红军战斗的枪口,村民房前屋后也用了许多旧物作为装饰装点。”渔河村党支部副书记郝德文介绍说。
“我们深度挖掘‘红色第一联’内涵精神,针对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高楼山、垒城寺等7个代表性地点,收集整理红色经典故事,进一步完善梓桐‘红色家谱’。同时,成立红色故事讲解志愿队,镇村组干部一齐上阵,带动群众讲好红色故事。”梓桐镇党委书记陈杰说,梓桐镇还将以传承红色文化为重点,沿201省道两侧做文章,构建一条“红色走廊”,不断延伸红色文化影响力,将红色文化融入镇域规划布局、农业产业发展、镇容村貌提升等各方面,让红色文化引擎释放产业发展动力。
科学规划助推红色文旅
近年来,为将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通川区牢固树立“彰显特色、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协调发展”的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理念,秉承“规划先行、项目带动、市场推广、深度融合”工作思路,全面推进旅游业态创新和红色文旅融合,着力构建“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努力开创通川红色旅游发展新局面。
“我们将打造‘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示范区’纳入了通川区‘十四五’规划,并结合实际情况,拟定了《通川区红色旅游规划实施方案》,提出了‘339’发展路径。”通川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将按照“城乡规划一张图、基础设施一张网、产业项目一盘棋”发展思路,坚持高标准战略定位,建设3个红色文化旅游小镇,完善3条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实施9项重点工程。(来源:通川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