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四川消息:雅安市石棉县安顺场镇属于红色革命老区,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蜚声中外,有汉、彝、藏等8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镇总人口的41.86%。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国文明乡”“国家卫生乡” “四川省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四川省天府旅游名镇”等殊荣。
近年来,安顺场镇党委、政府不断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成果,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共享发展成果”作为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工作来抓,带领全镇各族群众共建“红火、绿美、幸福、和谐、文明、精彩”安顺场,群众为表达对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的喜悦之情,自发将“共产党瓦几瓦、人民政府卡沙沙”(彝语:共产党最好、谢谢政府)写在自家墙上折射党群鱼水之情。
党建引领夯基础,共栽文明新风“进步花”。
坚持把民族工作作为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深入贯彻党中央民族政策和大政方针,以维护民族团结、讲好民族故事、传好民族佳音、创好民族示范为目标,促进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支持。
抓住一个关键。抓住党员和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每年将民族政策学习纳入党委会、党委中心组和机关干部集中学习计划,使领导干部从历史厚度、时代高度和实践维度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教育引导党员“亮身份、树旗帜、作表率”,形成党政主抓、村组共抓、村民参与的民族团结工作格局。
树立一个典型。组建永远跟党走红色宣讲队,在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红军长征在四川展览馆和各村组广泛宣讲“彝海结盟”“红军胜利与翼王悲剧”红色故事,用身边人讲身边事教育和凝聚各民族。
营造一个氛围。每年定期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月宣传教育活动,镇党委班子成员分别到各联系村通过院坝会、火塘会等形式宣传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利用微信公众号、LED显示屏等媒介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思想,营造“人人在讲民族团结情、人人在说民族团结话、人人在办民族团结事、人人争当民族团结模范”的良好氛围。
去芜存菁聚合力,共栽和谐友善“团结花”。
立足民族文化资源,挖掘民族文化精华,弘扬民族文化精髓,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让全镇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加快开启安顺场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五彩共治”促繁荣。整合村组干部、五老队伍、乡贤人才、代表委员等324人组建五彩先锋服务队,通过“红色铸魂”“绿色崛起”“蓝色盾牌”“橙色暖心”“金色名片”“五彩之笔”描绘安顺各民族大团结、大交流、大融合美好图景,大力开展理论宣讲、文化宣传等志愿服务,每年定期在少数民族村落举办彝族火把节、彝族年、藏历年活动,不断激发少数民族同胞主人翁意识,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互通互融。
多元调解促和谐。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和辖区内彝族“德古”民俗(注:指德高望重的家族头人)优势,结合少数民族传统调解习惯,创新建立安顺场镇“333”(注:3语调解、3级调解、3次调解)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机制。成功调处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矛盾纠纷150余件,实现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矛盾纠纷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推动各族人民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末端发力见成效。依托安顺人民法庭、安顺卫生院、学校等优质资源,提供辐射一镇四乡案件审判、法律援助、医疗教育等服务,彻底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成功创建省级“枫桥式”被评选为全国模范司法所。
脱贫攻坚奔小康,共栽生活富裕“幸福花”。
“绝不能让一名少数民族兄弟掉队”。安顺场镇党委政府始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不断添措施、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持续补齐短板漏洞。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改造贫困群众住房148户,解决2106人安全饮水问题,新建改建通村通组公路26公里等。因地制宜打造“高山特色魅力民族旅游村寨”和“特色宜居彝家第一村”。
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收集整理“爱国家、孝父母、崇忠信、重教育、端志趣”等82条优良“家风家训”进行展示,打造家风家训示范街,推进民族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定期开展“最美安顺人”“五星文明户”评选,积极推荐先进典型参加省、市、县道德模范评选。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开展精准扶贫档案建设,清理脱贫攻坚项目46个约2347万元形成扶贫资产,持续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防止发生新的贫困。
保障民生提福祉,共栽生态宜居“美丽花”。
以保障民生福祉为各项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企地共建,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名少数民族同胞。
改善基础设施。先后争取各类项目资金1.5亿余元,硬化联户路60余公里、机耕道20余公里,完成4000余人安全饮水工程,新建应急避险暨群众文化活动广场5000余平方米,硬化院坝424户,改厨改厕312户,安装太阳能路灯2000余盏等。截至目前,全镇各村组已全部连通水泥路,自来水、网络、电视入户覆盖率达100%。
抓实企地共建。发挥省级工业园区驻地优势,成立工业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24小时服务工作机制。同时,通过企地共建,针对企业用工需求,联合县人社部门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推荐家庭困难中高山少数民族同胞200余人就近进厂务工,增加民族群众经济收入。成立助学帮扶基金,资助贫困和优秀学子完成学业,其中2021年全镇本科上线少数民族学生达到32人。
建设彝家新寨。围绕打造“中高山幸福美丽新村”的目标,整合项目22个,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探索“一建带八改”模式,让彝族同胞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子,过上幸福日子。
乡村振兴促发展,共栽产业兴旺“致富花”。
立足红色资源优势,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纵深推进乡村振兴。
打响红色品牌。抢抓中组部红美村庄项目试点机遇,整合红色资源,投入资金3000万元,高标准谋划实施重点项目17个,形成由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夹金山干部学院石棉校区、红军长征在四川展览馆等景点组成集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访谈教学等为一体的文旅培训模式,吸引服务省内外各级党团组织开展学习培训、实践教学50万人次。
目前,全镇发展民宿78家,从事餐饮、住宿、超市、茶楼、旅游等从业人员约2000余人。2021年,安顺场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01.4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95亿元,让各族群众都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
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低山村组建“黄果柑+枇杷”,中高山村组建“花椒+羊肚菌+黄桃+中药材”的特色农产格局,建成一批省级幸福美丽乡村、生态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百强名村和全国“绿色小康村”,2021年度全镇农业生产总值3.9亿元,不断促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壮大集体经济。深挖人才潜力,抓好企地共建,打造集体经济“飞地模式”,争取中省财政资金400万元,实施村集体经济项目25个,积极探索物业经营、资产盘活、合作经营、产业发展、服务保障“五种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民族团结向上向好,打造乡村振兴强力引擎。据了解,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1.51万元,安顺村被中组部纳入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作为全国唯一村级党组织在中组部召开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电视电话会议上作交流发言。(来源:石棉县安顺场镇党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