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市州 > 正文

篾条里的“工匠精神” 竹编中的大国文化 ——崇州市道明竹编传承人赵思进

篾条里的“工匠精神” 竹编中的大国文化 ——崇州市道明竹编传承人赵思进
2022-04-02 12:30:04 来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 4月1日讯在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有一家农家院叫“竹艺苑”,每天,87岁高龄的省级竹编传承人赵思进大师都要到自己的私人工坊里坐坐,看看珍藏的作品,摸摸陪伴了自己大半辈子的老伙计——篾条和竹编工具们,有时候,徒弟来请教竹编中遇到的难题,耳聪目明的老人还能给与准确有效的指导。

篾条里的“工匠精神” 竹编中的大国文化 ——崇州市道明竹编传承人赵思进

“我这一辈子,到目前为止真正通过正经拜师收的徒弟有二三十人,而在培训班跟我学习过的学生就不计其数了,还有很多外国人。现在还在学习的徒弟有两个,都是很有天赋的娃娃,遇到竹编中整不好的地方,来问我,我给稍微点拨一下,就明白了。”在赵思进眼中,好的徒弟就跟好的竹编艺术品一样,永远没有满分,却有着更广阔的上升空间。

篾条里的“工匠精神” 竹编中的大国文化 ——崇州市道明竹编传承人赵思进

记者在工坊看到,高高的天坛造型的展示架上,满满的摆放着各种造型的竹编艺术品,有竹塔、竹坛、走马灯、竹筐、鸟笼等大约三十多件,这些都是赵思进亲手编织的竹编珍藏品。赵老说,他这一辈子,创造了竹编艺术品上百种样式,这些收藏的,都是他最心爱的。“毕竟年龄大了,很少编了,看看它们,心里满足。这儿所有的物品都有故事和经历的,像这个玻璃鱼缸的竹编罩和这个塔、篮子,去年被借去日本展览,这才给还回来。”

篾条里的“工匠精神” 竹编中的大国文化 ——崇州市道明竹编传承人赵思进

道明的竹编,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很早之前就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竹编)之乡”,而在2011年11月30日,又被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道明竹编”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因此,在世人眼中,竹编似乎是道明镇居民们与生俱来的天赋,但是,在赵思进的故事中,记者才了解到“道明竹编”这近百年发展的不易。

保守的师徒传承制 让竹编技艺传承艰难

1950年的道明镇,竹编只是一些家庭养家糊口的手艺,编出来的东西也仅仅是做工粗糙的竹筐、簸箕等日用品。当时,年满15岁的赵思进也是秉承着养家糊口的目的,想学习竹编技艺。

“很小,我就跟着父亲学会了划篾条,有这个基本功,剩下的就是学着怎么编,我就去找师傅,但是那时候的师傅都是很保守很传统的,不是自己的弟子不会传授技艺。我最初是跟着同院子的一个师傅学的,一个月我就学会了,但是也仅仅只是会编粗糙的竹筐,因为更高级的,师傅也不会。”赵思进说。

篾条里的“工匠精神” 竹编中的大国文化 ——崇州市道明竹编传承人赵思进

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赵思进不满足于最基础的手艺,于是,他开始琢磨怎么把自己的竹编产品做得更精细,他发现:隔壁县卖的白家竹精密度比普通竹子好很多,削出来的篾条柔韧性更好、更平滑,自然做出来的竹筐也就更漂亮。于是,他跑到隔壁县去买了七八十斤的白家竹回来,要知道,在当时,白家竹的价格是普通竹子的两倍,用来做竹筐,赵思进这个行为看着有点“败家”。

“我就想要我的东西更漂亮更结实嘛,原材料要好的,那就买。”赵思进说到年少的“壮举”还挺骄傲,不过从这一点,也能看出他对于手艺活儿的执着。

篾条里的“工匠精神” 竹编中的大国文化 ——崇州市道明竹编传承人赵思进

有了白家竹,赵思进在编竹制品的时候还是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他想到了偷师。“我就去编的好的师傅家耍,我也不说是来问问题的,我就经常去溜达,偷偷地看他们怎么编的,篾条的粗细、厚薄怎么处理,回来再自己琢磨实践,很快就掌握了技能,到1953年的时候,我已经能够做出双合青提兜,这个竹编品,在当时算是最好的品种了。”

外贸竹编的发展 促进道明竹编遍地开花

时间线跳到六七十年代,由于外贸交易的引入,道明镇成立了外贸公司,专门做竹编出口业务,那时候需要大量的竹编的盘子。

“那些盘子出口到国外,外国人很喜欢用它来装面包等食品。我记得当时订单量非常大,第一年,我们就要在十个月内完成40万个。全部靠现有的竹编工人,肯定是完不成的。”赵思进回忆道。

由于缺乏大量的人力,道明镇开设起培训班。所幸道明的居民由于世代传承,几乎人人都有“划篾条”的基本功,培训班传授的也就是编织法。那时,已经成为竹编高手的赵思进便承接了“培训老师”这一角色。

“我跟传统保守的师徒观念不一样,我是经历过学艺的艰难的,所以我一点不藏私,不管是收的徒弟,还是开培训班教的学生,我都毫不保留的传授技艺,我觉得竹编是我们道明甚至是我们中华的瑰宝,不能因为狭隘的思想,就人为的让它走向没落。”赵思进说,“也是因为外贸出口能挣钱,所以道明镇各个村,包括周边村的人都来学,一下子,就从全镇仅有三分之一的的竹编人员,迅速发展到了百分之九十,几乎人人会编。”

改革开放 给竹编品种创新带来新挑战

靠着外贸出口,道明镇居民安安稳稳的过了十多年。到了八十年代,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外贸出口慢慢被自由市场取代。大家发现:单一的竹编日用品不再受欢迎了,市场更喜欢有不同颜色、不同款式的竹编品,于是,大家开始开动脑筋,竹编市场上逐渐出现了更漂亮的花兜等款式。而更多脑筋灵活的居民,则带着“土特产”们,走出道明,将它们带到了全国。

“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我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我针对腌腊制品的包装,设计编制了专属的竹编包装盒,并投入市场,我记得当时跟一家板鸭厂合作,本来一只板鸭销售价在20多元,把包装改成竹编后,一下档次就上去了,精品包装的要80元一盒,所以,那时候我每年接到的包装盒订单有几十万,我一家肯定也做不完,就大家一起做,也算带着村民致富嘛。到现在,大家能看到很多腌腊制品的包装盒依然采用的是我们的竹编盒。”在创新方面,赵思进始终走在同行们的前面,“另一件大事,就是我把竹编技艺教授到了国外,1985年至1988年,我被经贸部邀请,作为传统技艺交流,去了哥伦比亚和牙买加教外国人竹编,他们对我们的竹编非常感兴趣,对我们的竹编技艺是一致好评。”

创新才有生命力 道明竹编在千禧年后焕发新生

千禧年后,赵思进被评为了省级竹编传承人,他开始思考:之前大家都专注于竹编品的实用性上,主要制作的是日用品,那如何把竹编从日用品突破到艺术品的领域呢?竹编艺术品可不可以展现我国的传统文化呢?于是,已到花甲之年的赵思进开始折腾创新起竹编艺术品。

“我们国家有很多好的风景、著名的建筑物,我就想呀,怎么能够用篾片把它们编出来,而且这么多年了,我始终觉得没有什么满意的作品,我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编一些有收藏价值的竹编品,成为我在世间走一趟的见证。”于是,赵思进放下了经营的生意,开始用心钻研起竹编艺术品。

插、穿、削、锁、钉、扎、套、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抽匀……这些烂熟于心的步骤,赵思进每天不知道要重复多少次,慢慢的,赵思进编织出了上百种竹编样式,其中,就包含了我国著名的景点天坛、雷峰塔等,同时,他也将这些样式毫不保留的教授给了徒弟及同行。

2014年,“道明竹编”入选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道明竹编也有了很好的口碑:“道明竹编所使用材料竹节长、慈软柔和、工艺独特,穿插各种技法,具有鲜明风格,分为平面竹编和立体竹编,图案清晰,色彩丰富,工艺精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这是大家给道明竹编贴上的“标签”,也是对它的肯定和赞誉。

但是,道明镇却面临着林盘逐渐消失、竹编传承渐趋没落的窘境?如何保护、传承、壮大已经延续两千多年的竹编产业?道明镇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们将竹编最集中的龙黄村更名为竹艺村,并通过农房风貌改造、村道升级、农家乐建设、乡村田园小城市打造等一系列措施,逐渐形成了同时拥有“诗与远方”的田园村落,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回归家乡,传承竹编技艺。

如今的竹艺村,不仅拥有造型独特,爆红网络的建筑“竹里”,还有各具特色的农家小院,比如内含竹编历史、成列竹编精品的“竹艺博物馆”;贩卖竹艺制品和尝试手工竹编的小店“知竹”;拥有最佳网拍桌椅的旅馆“青旅无间”;徽式建筑特色的休闲场所“见外美术馆”;儒雅宁静的小茶馆“三径书院”;聊天谈心的小店“归处茶室”;当然,还有赵思进的“竹艺苑”,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赵老珍藏的竹编品,还能跟高寿的赵老聊聊天,听听他讲竹编的故事,兴致来了,赵老还能教你“编花篮”。

“创新才能有生命力!”这是赵思进一直挂在嘴边的话,对竹编艺术品也好,对竹艺村未来发展亦可!就像竹艺村的标志性建筑“竹里”一样,建筑造型是一个卧倒的“8”,象征着“无限循环”,喻义着竹艺村拥有无限的竹艺创作可能,而且循环往复,世世代代传承着竹编技艺,永不断绝。(张静 部分图片由崇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