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科技 > 正文

“重仓”基础研究 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浮出始末

“重仓”基础研究 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浮出始末
2021-11-16 09:37:30 来源:

“四川也是教育重镇,为什么没有省自然科学基金呢?”2011年,一个帖子出现在年轻科研工作者云集的论坛“小木虫”上。帖主“lly7571”不会想到,10年后,这个愿望终于成真。

2021年1月,魏彦玉、王晓茹、寇纲等13名省政协委员把设立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重视和鼓励交叉研究的建议带上了省两会。该提案由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领衔办理,分管副省长参与协商。

10月9日,四川省政府领衔办理政协提案专题会议上传来消息,四川将整合现有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项目,设立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四川将‘重仓’基础研究!”“这是继天府实验室揭牌后,四川科技界的又一里程碑事件!”消息一出,科技工作者纷纷叫好。

四川已有关于基础研究的科技计划项目,甚至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合作成立了“区域创新联合重点基金”,为什么还需要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近日,记者展开延伸采访。

为何提议

四川基础研究经费 占研发经费投入比始终在6%以下

1月29日,当省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魏彦玉提交提案时,他在“希望承办的单位”一栏写下了“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政府办公厅”。

按照省政府常务会议要求,省政府领导各自领衔督办一件政协提案。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份提案最后由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领衔办理。

这份不到4页的提案中,被提及最多的就是——基础研究。“所谓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更多研究一般性、规律性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基础研究被视为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

就像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看似遥远,却无处不在,它可以解释整个宇宙的结构与历史,也具有真实而独特的实际应用。就连智能手机的GPS应用程序也是依赖于广义相对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李静海曾撰文指出,以我国当前面临的“卡脖子”问题为例,表面上主要表现为技术领域的困难,但实质上这些困难往往归结于技术瓶颈背后具体核心科学问题的制约。因此,要解决“卡脖子”问题,必须要突破核心科学问题。

加强基础研究,也是四川发展的内生需求。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楠认为,区域竞争已不再单纯表现为争夺某一龙头企业或重大项目落地,而是向创新链前端的基础研究延伸,通过取得重大开创性的原始创新成果而构筑起先发优势。

多名提案专家指出,目前四川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投入还存在强度不够、“撒胡椒面”等现象,应对支柱产业创新项目、重大基础项目进行倾斜,助力相关项目优先落地。

尽管四川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连年增长,但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投入比始终在6%以下徘徊,近三年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动辄15%左右的投入相比,更是小巫见大巫。

魏彦玉提到,众多沿海省份都成立了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而我省还没有专门的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早在1988年就成立了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财政投入从最初的200万元,发展到如今的4.2亿元,支持科技人员逾5万人次。

每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中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也是一个基础研究水平的表征。据记者统计,近5年来,四川仅有4个项目获得该奖项。

“数据显示,科学研究的投入产出比达1∶33,四川经济增长将越来越依靠科技创新驱动。”魏彦玉在专题会议上再次呼吁,重视基础研究。

有何作用

增加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投入 发挥“种子基金”“扶持基金”

“人才孵化器”作用

四川已有多类项目支持基础研究,为什么还要专门设立一个自然科学基金?

王楠认为,以现有的知识和技术,难以预测在什么时候,在哪些具体领域,出现什么具体的突破,必须依靠科学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依靠科学家对科学前沿的敏感性进行自由探索。设立自然科学基金,无疑是从顶层设计上,增加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渠道,扩大总盘,保障科学家的自由探索。

按照“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投入比要达到8%以上。王楠认为,建设省级自然科学基金,也是在为争取国家基础研究资源、培育国家级科技成果和基础科技人才打基础。

西南交大电气工程学院教授王晓茹也是联名提案人之一,她最关注的是设立基金对人才的吸引。“主要面向海外或省外年轻博士,与人才引进政策相协调,设立自由探索板块,让更多有创造性思维的年轻科学家加入四川科研队伍。”

王晓茹坦言,自由探索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和原始创新。刚刚博士毕业或正在做博士后的年轻学者,他们在科研起步阶段,需要一个较稳定的土壤,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地找到“无人区”做自由探索。

通过自然科学基金的设立,增加持续稳定的资源投入,发挥“种子基金”“扶持基金”“人才孵化器”作用,支持年轻人才队伍的成长,会形成正向循环效应,吸引更多年轻科研工作者到四川起步发展。

联名提案人、省政协委员、西南财经大学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寇纲认为,过去省里有各类资助项目,但不像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一样成体系、成规模。项目资金相对分散,可能会导致资源重复配置和浪费、学科相互隔离等问题。而成体系聚集和科学管理,可带来基金的品牌效应,进一步促进基础研究发展和人才培养。

雏形已现

四川基础研究经费 资金规模5.5亿元体量和机构设置均超预期

尽管还在谋划,在10月9日的会议上,已经透露出相关部门对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建设的构想。

为办好该提案,今年7月,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政府督查室、省政协提案处、提案者代表组成联合调研组,前往浙江实地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书面和电话调研了江苏、湖南、广东等19个兄弟省份自然科学基金管理运行情况。

省科技厅负责人在会上表示,将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建设运行模式,结合四川实际支持设立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对我省自然科学基金工作进行宏观管理、统筹协调和监督评估。编制省自然科学基金规划和专项指南,创新体制机制,为科研工作者松绑赋能。

记者多方了解到,2021年省财政统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和省级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约2.5亿元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据媒体报道,省财政厅在会上透露,2022年将在2.5亿元基础上新增3亿元,用于支持基础研究相关工作。

根据记者掌握的调研报告,目前浙江省的资金规模为4.2亿元,江苏省2021年度的资金规模也是4.2亿元。如果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建设按照上述方案持续推进,其资金规模将超过江浙两地,在全国省级自然科学基金中也属于较大体量。

会上,省财政厅还透露,将根据发展需要和使用情况,考虑继续统筹存量和增量资金,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同时,两个部门还提到,将发挥省自然科学基金培育作用,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积极探索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优化经费管理流程,提升预算管理绩效。

多位提案人向记者表示,不管是从资金体量还是机构设置上来看,目前的方案超出预期。“我们此前构想,能不能在省科技厅里划一部分职能来做这件事。”寇纲说,现在省里的方案是成立单独的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委。从管理的角度来讲,有单独的机构,其运行效率和工作推进力度会大不相同。(记者 徐莉莎)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