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关于空铁列车的一项技术评估作价2500万元,入股某科技型企业,研发团队获得11.11%的股权。”9月14日,四川省推进原创性原动力改革新闻发布会上,省科技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赵敏列举的案例,引发媒体对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的关注。
近年来,四川率先探索职务科技成果产权驱动创新路径,以“先确权,后转化”的模式,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被誉为科技领域的“小岗村”试验。
发布会上,赵敏透露四川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做法——建立职务科技成果退出国有无形资产管理机制,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形成国有资产新的管理办法。
破解“不敢转” “资产”变“资源”,打破国有资产流失顾虑
四川是科教资源大省,2019年仅有不到两成的科技成果得到转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破除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问题,提升创新体系运行质量和整体效能,一直是四川亟待破解的难题。
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董事长康凯宁,一直在呼吁职务科技成果的非资产化管理。他认为,“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三道‘关隘’”。
一是“先转化、后奖励”带来的收益不确定性导致的科研人员“不愿转”;二是担心定价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导致的各级管理干部“不敢转”;三是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技术成熟度低导致的“没有成熟成果可转”。
为破解科研人员“不愿转”,四川已从制度层面明确改革机制,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由单纯的国有改变为单位、个人混合所有,将成果转化的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改变为“三权+所有权”;建立了推进产权激励的改革决策程序;探索了鼓励产权激励的市场决定机制;培育了服务产权改革的技术转移队伍。截至目前,全省45家试点单位完成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634项,作价入股创办企业100余家,吸引投资近70亿元。
但是“不敢转”的问题仍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绕不开定价环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属于国有资产。这意味着,一旦成果定价低或转化失败,就可能触及“国有资产流失”的“高压线”。
虽然地区改革试点政策中给予“免责”待遇,但总有科研人员和高校管理者向记者表示担心“秋后算账”,免责不如无责无免好。
康凯宁说,建立职务科技成果退出国有无形资产管理机制,才能彻底消除成果转化过程中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忧,减少职务科技成果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和阻力,形成更强的改革综合效应和更多的终端转化成果。
破解“不能转” 一套组合拳,8亿元省级财政资金支持中试转化
再进“深水区”,将改革进行到底。这是四川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明确释放的信息。记者多方求证了解到,目前“推动形成高校、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退出或部分退出国有资产管理清单”已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要探索的内容之一。
全会决定明确——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探索形成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
具体如何做?赵敏在会上介绍了四川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组合拳。
一方面,探索建立职务科技成果退出国有无形资产管理机制。开展职务科技成果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省属试点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全部或部分不纳入省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单位转化前的职务科技成果全部或部分不再纳入相关审计、监督、检查和国有资产清产核资范围。
另一方面在“破”的基础上探索“立”。赵敏说,四川将支持试点单位、主管部门建立以作价入股等方式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形成国有资产的管理办法,其减值及破产清算,区别于现行有形资产形成的国有股权,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考核范围。
同时,为了破解“无成熟成果可转”,四川还将探索搭建产权激励的中试熟化平台。支持中试研发机构升级改造,建立跨高校院所的省级新型中试研发平台,赋予中试项目立项权、技术路线制定权、攻关任务分解权、承担单位决定权、资金分配权,探索“先中试、后孵化”模式。
赵敏介绍,为了加大对在川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的支持力度,省级财政安排8亿元,对中央在川和省内各类研发机构在川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支持,对省级中试研发平台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给予引导激励。
记者了解到,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的发源地——西南交大已有所行动。该校近日已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提交了两个全面创新改革揭榜任务的实施方案,其中之一就是关于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改革的方案。(记者 徐莉莎)
原标题:省级财政安排8亿元,加大在川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的支持力度 科技界的“小岗村”试验迎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