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科技 > 正文

增添重要技术手段 解决石窟寺保护痛点

增添重要技术手段 解决石窟寺保护痛点
2021-05-24 10:47:02 来源:

当四川省大部分摩崖造像还被日晒雨淋时,广元皇泽寺的石刻雕像已有了“防晒遮雨棚”,并配有围栏、游步道,不仅方便游客观光,而且较好地保护了寺内的6窟、41龛、1203躯造像。记者从5月20日在重庆市大足区召开的全国重点石窟寺保护利用和考古标本库房建设现场推进会上获悉,这种不排除现代材料的保护性建筑设施,与传统的灌浆加固、排水防渗等方法一起,将构成我省乃至全国石窟寺保护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

目前,我省共有石窟寺(含摩崖造像)2144处,约占全国总数的39%,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位居全国第一,具有分布广泛、数量众多、题材多样、延续时间长等特点。

但石窟寺保护现状不容乐观。首先,受石质结构、地质构造、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全省石窟病害类型多样、程度严重,已严重威胁石窟安全。其次,大多数重点石窟寺未得到有效展示利用。据统计,全省仅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景区对外开放,且已开放石窟寺仍存在保护利用设施建设不完善情况。最后,我省石窟寺保护专业机构稀少,专业技术人才十分缺乏,保护管理和研究能力水平整体较低。

为了加大保护力度,省政府与国家文物局签署了《深化四川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战略合作协议》,争取国家文物局支持乐山大佛、安岳石窟等重点石窟及石刻文物保护利用项目;指导编制了《安岳石窟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推动乐山大佛、广元千佛崖、安岳石窟等一批重点石窟寺文物保护工程有序实施。

去年4月,川渝两地签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将川渝石窟作为一个整体保护研究。大足石刻在保护修复上已取得诸多成绩,石窟寺病害得到有效遏制,卧佛几十年来渗水的老大难问题也成功治理。两地共同开展石窟文物保护展示,将有力助推安岳等地石刻的重生。

他山之石

科研攻关

历时8年完成的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该工程坚持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材料创新,比如在观音造像的髹漆贴金工艺上,累计试验各种方案长达五六年。此外,在病害机理研究上,使用的仪器达19种。

数字技术

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等先后对造像开展数字化扫描和数据收集,大足石刻利用三维数字测量技术,完成了宝顶山的数字测绘。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仇健认为,数字技术首先要把基础数据收集做扎实,满足出版的需求。考虑到技术迭代更新的问题,像素、清晰度等参数可逐步提升,分层分阶段迭代,使后面的技术平台可以兼容前面的成果。

社会参与

仇健认为,在文物资源体量大而专业人员远远不够的情况下,社会力量是有益补充。但文物工作专业性极强,如何运用好民间力量,考验主管部门的智慧,双方要分工明确、形成合力。目前,甘肃、山西都成立了文保基金会,吸纳社会捐款,打造文保工作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支持环境。(记者 吴平)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