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凉山州德昌县乐跃镇高丰村,金黄的枇杷挂满枝头,一片丰收景象。
近年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的农业科技专家因地制宜,引导当地农民发展早熟枇杷产业,目前该村已带动周边乡镇种植枇杷两万亩,村民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这只是省农科院科技帮扶的一个缩影。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省农科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战略部署,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分年度制定农业科技进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科技之花绽放在全省脱贫攻坚的战场上。
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省农科院累计实施脱贫攻坚项目1752个,派出科技人员23614人(次),直接帮扶3.48万户贫困户脱贫,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综合效益超100亿元。
凉山州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蓝莓新品种新技术展示
建立科技定点帮扶机制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新跨越
3月,凉山州木里县乔瓦镇簸箕箩村的羊肚菌种植基地,村民正忙着采收羊肚菌,小小的羊肚菌已成为助农增收的致富产业。
根据省委部署安排,省农科院对口帮扶木里县,乔瓦镇簸箕箩村是省农科院的定点帮扶村。为高质量完成帮扶任务,省农科院第一时间建立了对口精准帮扶责任机制,院领导多次到当地调研指导,并派出“精锐部队”驻村工作。通过院县合作,当地发展起食用菌、蔬菜、果树等产业,2018年底,簸箕箩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500元,成功脱贫退出,2019年木里县如期摘帽。
在定点帮扶过程中,在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吕火明、院长牟锦毅的指挥下,通过持续定点帮扶,簸箕箩村实现“三个一百”,即100亩绿色蔬菜(含食用菌)、100亩特色林果、100亩玉米,带动全村开展高山养殖、蔬菜及羊肚菌等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2018年,簸箕箩村如期脱贫摘帽,成为“木里县农业科技脱贫核心示范村”。
距离簸箕箩村240公里的木里县依吉乡,所辖3个行政村均为贫困村。2017年12月,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蒋俊到该乡挂任党委副书记,除了发展羊肚菌等产业,还推动小麦品种更新换代,通过引种川麦104、昌麦33等6个新品种,小麦增产幅度30%-100%。2019年底,依吉乡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
不只是木里县。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脱贫攻坚中的支撑作用,2015年起,省农科院启动并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进贫困和民族地区行动计划”,成立由院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织多个学科和专业领域科技力量,编制工作方案,建立健全责任制,落实保障措施。
5年来,省农科院建立起精准扶贫长效机制,与高原地区、大小凉山彝区、秦巴山区和乌蒙山区等脱贫攻坚“四大片区”所在的市(州)和重点县签订“农业科技+精准脱贫”合作协议,推动成果、人才、资金等科技资源向贫困地区流动。完成木里县定点帮扶、凉山州产业扶贫,“双百人才”培养工程、深度贫困地区科技扶贫万里行活动、“三区”人才扶贫、深度贫困县千名紧缺人才培养行动等任务,得到贫困地区干部和群众的点赞。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提升贫困地区“造血”能力
3月,乐山市峨边县乾池公园的千亩桃花竞相盛开,美不胜收。
峨边属于小凉山片区,近年来,峨边县与省农科院签订合作协议,以省农科院园艺所为主的专家团队系统分析当地资源禀赋,重点规划打造大渡河沿线“蜜桃产业带”。3年多来,当地引进脆桃、黄桃等22个特色果蔬新品种和10余项新技术,助力峨边2019年全县脱贫摘帽。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关键。”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省农科院因地制宜,以产业发展提升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
以科技引领粮食产业提质增效,主要粮食作物屡创高产新纪录。5年来,省农科院着力开展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态集成示范和传统粮食作物优质高效示范。在汉源县实施超级杂交稻品种“德优4727”百亩水稻吨粮攻关,107.5亩杂交稻平均亩产1047.2公斤,最高田块亩产1155.56公斤,创全省水稻高产新纪录;在丹巴,玉米亩产达1282.21公斤;2020年,三台丘区的农户种植“川麦104”,实现亩产729.7公斤,创西南地区近10年小麦最高产新纪录。
以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羊肚菌新品种及商业化栽培”成为助推我省贫困地区新兴产业发展响亮的科技成果,“黑花生新品种及富硒高效集成技术”在大竹县贫困乡村示范应用1万亩,每亩平均增收1000元,贫困户最高户均增收2万元。
以科技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融合实现新成效。省农科院在阿坝州金川县实施“金川雪梨产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推动金川雪梨赏花、品果、观叶融合发展,金川县咯尔乡金江村建成1000亩标准化示范区,果园年产值由210万元增加到560万元;在甘孜州、阿坝州,以新品种、新技术推动油菜产业油、菜、花融合发展,百里油菜产业带成为高原旅游产业增收新模式。
创新扶贫模式
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月的凉山州昭觉县,春和景明。位于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的50余亩蓝莓长势良好,即将进入坐果期。
“火普村海拔2900米,昼夜温差大,土壤中富含微量元素,很适合种植蓝莓等经济作物。”省农科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董顺文说,去年该村试种蓝莓成功,今年种植规模扩大,预计2023年蓝莓将达到丰产期,亩产值将达到两万元以上。
为帮助贫困地区找准增收产业,近年来,省农科院创新“四步”工作法、“五进”工作机制、“八有”工作法则,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
“通过院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院分管领导分片区指导、院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全面参与的科技帮扶工作体系,科技帮扶工作覆盖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助力精准脱贫。”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去年7月,省农科院在凉山州举办农业科技支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全面部署新时期强化科技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任务。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省农科院将以改革创新精神为引领,以农业科技支撑引领为发力点,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时,围绕“川字号”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建设,主动融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面助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力争把省农科院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合作的“策源地”“桥头堡”。(夏冬/文 省农科院/图)
原标题:省农科院:科技助力谱新篇 乡村振兴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