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气熏天的“牛奶河”变身清澈小溪,垃圾成堆的荒废地成为诗情画意的文化长廊,车辆乱停乱放的小区空地被辟为健身广场……
如今,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街道杨柳苑小区成了居民爱去的地方。而在几年前,这个失地农民集中安置小区还因“脏乱差”而远近闻名。
今昔对比,杨柳苑居民说:“党员居民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处处跑在前头,助力小区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家园自治’的好路子。”
搞好自我管理,党员得挑大梁才行
杨柳苑小区是斑竹园街道廖家湾社区的一个农民集中安置小区,共有878户。“刚进来那会,好多居民在绿地内种菜、养鸡鸭,有的人甚至在安置房内养猪。”楼栋长梁润全谈起往事很难堪。小区不光环境脏乱,最糟糕的是治安也差,三天两头发生失窃案件。
失地农民上了楼,生活水平质量却并没有水涨船高。街道、社区干部心焦,“小区治理不好导致失地农民切身利益受损,这个问题解决不好要出大问题呀!”
“不如像过去‘村两委’那样自我管理。”2016年初,屡换物业公司不见效后,杨柳苑小区所在的廖家湾社区提出了新思路,斑竹园街道将安置小区的管理权下放到各村(社区)。
必须把群众的“痛点”作为基层工作的“突破点”。杨柳苑小区成立了党支部,号召分布在不同楼栋的原队长、组长竞选小区楼栋长,并按楼栋设立党小组,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了每楼栋,以楼栋为单元划分了小区治理的网格。
党员和村干部牵头及时了解反映社情民意;定期组织开展义务清扫、治安巡逻等志愿服务活动,逐个解决带共性的热难点问题;建立议事协调、信息沟通、联系服务等制度,有效推动小区党支部与社区物业和业委会相互融合,实现小区“治理认同”。
“杨柳苑小区有52名党员居民,他们带头捡垃圾、扫花台、调解纠纷、义务巡逻和当防疫志愿者,不声不响做了好多事情。”廖家湾社区党委书记陈康俊实话实说,“如果党员居民不勇于担当,光靠支部几个人累得吐血也搞不好小区工作。”
紧盯民生痛点,才能凝聚人心
党组织靠什么在安置小区凝聚人心?“用实际行动和暖心服务,紧盯群众的痛点难点开展工作。”党支部成员达成共识。
针对安全问题,结合智慧小区建设,杨柳苑小区增设了摄像头、安装防爬网。通过“技防+物防+人防”筑牢三重防护网,小区近6年未发生一起盗窃案件。
党支部还在小区活动室打造“邻里中心”,推出读书看报、绘画写字、“530”课堂等特色服务。
针对小区双职工吃饭问题,2021年5月,小区开设“邻里食坊”,平价供应抄手、水饺、鲜肉、蔬菜等。“非常受欢迎。”正忙着剁肉馅的谢先芳自豪地说,“邻里食坊”的5个工作人员中有3个是党员。
小区党员绿化工吴慎全和梁润全,主动参与义务巡逻、打扫卫生等工作。“两个党员干了好几个人的活路!”年过八旬的王德玉太婆竖起大拇指。
为解决居民磨刀难题,党支部征集了20多名志愿者成立磨刀队伍,坚持每月为小区居民免费磨刀。如今,他们已将服务范围扩大到全社区7个商品小区。
小区还搭建起了“杨柳叨客”居民议事协商平台,常态性举办居民“唠叨会”,居民在“唠唠叨叨”中担“家责”、议“家事”、定“家规”。(刘向阳 叶蕾 记者 张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