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视点 > 正文

全球看点:赵括饱读兵书,为何这么好骗,率四十多万大军跳进白起包围圈?

全球看点:赵括饱读兵书,为何这么好骗,率四十多万大军跳进白起包围圈?
2023-06-05 23:42:59 来源:兴义之窗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至关重要的一场战略大决战,无论谁胜谁负,两国日后发展和存亡都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这场古代军事上最大规模的战略决战足以改变战国后期的整体格局。而此战的最终结果也确实是这样,秦国虽是惨胜,但赵国全军覆没,元气大伤,从此再也无力和秦国单独全方位对抗。

而赵国在长平之战前可谓是秦国兵锋东进中原的最大阻碍,也是秦国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帝业进程中最为强劲的对手,就整体实力而言,赵国可以说是关东六国之首。结果长平决战过后,赵国整体实力急转直下,而秦国凭借长平大决战不仅从根本将强敌赵国大幅削弱,还很大程度上震慑了其余关东诸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此秦国兵锋东进中原更为顺畅,统一进程不可逆转,只剩时间问题。而长平之战中使赵国元气大伤的主要责任人之一莫过于赵将赵括,正是他率领赵军倾巢而出跳进白起的包围圈后才导致四十多万大军全军覆没。那么赵括为何这么好骗呢?

主要有三点原因:首先是赵括此人比较自负,认为只有武安君白起才值得他认真对待,全力谋划,故而从心底就轻视统帅秦军的王龁,且急于求胜;其次秦国暗中替换主将,赵括还以为秦军主将是王龁,并不知道秦军主将已经换成了武安君白起,以至于产生轻视,没能全力以赴。

最后则是赵括缺乏实战经验,加上自负性格,这才中了白起诱敌深入之计,落入了秦军事先准备的包围圈。如果赵国没有换将,廉颇依然还是长平主将,即便他率领赵军主动反击秦军,也不会倾巢出动,不留后手,为此也就不至于落得全军覆没的结局。

从这点也能印证赵括实战经验的比较匮乏,赵孝成王启用他为主将,指挥超大规模的战略大决战显然是一个错误决定,正如赵国上卿蔺相如所说:“仅凭虚名而任用马服君之子,就好像用胶粘住弦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殊不知其子赵括只会熟读马服君留下的兵书而已,并不懂得实战中的灵活应变!”

秦国采用反间计后,赵孝成王打算启用赵括取代廉颇前,曾召来赵括询问:“爱卿能为寡人击败战胜秦军否?”,而赵括对答是这么说的:“秦国若启用武安君白起为长平主将,臣需要筹备谋划一番,如果是王龁则不足道哉!”

赵括对赵孝成王给出的理由是:武安君白起为秦军数十年,指挥战役近百次,如伊阙之战,斩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后攻魏取六十一城;鄢郢之战,拔楚都,定巫、黔中两郡;华阳之战,斩溺魏赵联军十五万;陉城之战,斩韩军五万。

武安君战必胜,攻必取,诸侯闻其威名惧怕,六国将士望风就感到胆颤发抖,臣若是与其对垒,胜负对半,故而需要筹备谋划,全力以赴。而王龁为新将,只是乘廉颇胆小怯战,故而才敢于深入,若遇到臣,就如秋叶遇到劲风,故不足扫也。

初出茅庐的赵括就敢与已经于威名传遍诸侯列国的秦国名将武安君白起比肩,实在是太过狂妄自负,而赵括之所以自认为天下无人能比的上他,原因是赵括自幼学习兵法,又与父亲马服君赵奢谈战阵布设之道,而名将赵奢在这方面也难不倒他。为此赵括随着熟读兵书,年龄增长,变得越发自负。

不过赵括的名将父亲也不说他好,因为打仗是事关将士们生死,国家兴衰存亡的大事,但在赵括口中,却说得很是容易。为此赵奢说了这么一句话:“大王不任命括儿当赵军主将就好,若是非要任用,那么一定会让赵军遭受战败耻辱!”

所谓“知子莫若父”,没有人比父亲更了解自己的儿子,名将赵奢都说自己的儿子不具备担任主将的才能。

而且赵孝成王坚持任命他为主将后,赵括求胜欲望很强烈,当他赶到长平后就马上将廉颇以前的号令和规定更改,并撤换已经熟悉秦军作战的将官,换上自己带来的人,改守为攻,主动反击秦军。

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秦军战力本身就很强大,主将也非庸才,就像热豆腐一样,需要摸清敌情,等待合适时机出击,否则结果会不尽人意,得不偿失,急于求胜不仅会遭遇失败,而且还可能是大败。

秦国听说赵孝成王用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替换老成持重的廉颇后,为了从根本上削弱强劲对手赵国,一战奠定秦国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便暗中启用了战必求歼,以歼灭对手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思想的武安君白起为长平主将,改原主将王龁为白起副将,同时封锁一切消息,有敢泄露者一律处以极刑。

为此赵国并不知道秦将武安君赶赴长平担任主将者的消息,故而赵括也并知晓,他还以为秦军主将仍然是王龁,本就自负的他也就没有平视王龁,将其当成自己的对手,还是想着急于求胜,迅速击败秦军,凯旋而归。消息滞后也导致赵括及他率领的赵军尚未决战便已经输了一筹,再加上赵括急于求胜的心理,赵军已经输了两筹。

在说到秦国这一边,白起赶到长平后就开始为全歼赵军做准备,除了强调歼灭战和追击战之外,白起还特别重视野战构筑堡垒工事。因为想要迅速击败占据有利地形构筑防御工事的长平赵军几乎不可能实现,只有将赵军引出坚固的堡垒,然后分割包围进行攻击才可能全歼,因为赵军兵力众多。

同时白起在预期歼敌地区提前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这也是赵军无法攻破秦军壁垒,以及数十万大军无法突围的关键原因。毕竟秦赵双方兵力相差不多,包围的话不可能面面俱到,没有一点薄弱之处,如果没有可借助的地形和防御工事是很难阻挡数十万赵军多面突围的。

白起这种将防御工事作为辅助攻击手段也在实践中获得很大的成效,四十多万赵军被包围长达近两月,直到剩余的二十多万赵军投降之前也没能突围出去一个人,即便赵括率领精锐多面突围也以失败告终,而赵括还在突围过程中还被秦军乱箭射死,战死沙场,这也导致赵军群龙无首,加速了战败投降的时间。

白起做好歼敌准备后,便着手将赵军引诱出堡垒,计策也相当简单,派出小股军队佯装战败逃亡,随后全军营垒后撤至预期歼敌地区。赵括见初战便胜,不禁手舞足蹈,乐不可支,为此也更加自负,直接派人前往秦军大营下战书。

白起见此心中大定,随口说了一句:“赵军必败,定将其全歼!”,随即让王龁批下回复“来日决战”。赵括见秦军主将王龁做出回复,笑着对大帐中一众将领说道:“明日大战,生擒王龁,与诸侯做个笑话!”。一想到此处,赵括就高兴得合不拢大笑的嘴,但他却不知秦将武安君早已做好全歼准备,正待他率领四十多万大军进入包围圈,尽皆埋骨长平。

时至来日,白起重施旧计,继续出兵佯败逃亡,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刺激赵括,从而率领大军倾巢而出,再无退路。而赵括见秦军再次战败逃亡,眼神之中已经浮现出获得大胜的场面,大喝道:“今日定要大破秦军,生擒王龁。”,随即下令全军出垒追击。

结果赵军追击到秦军坚固的壁垒之前却始终无法攻破,此时白起则派出两路秦军,将赵军后路断绝,以及阻挡赵军再回到其堡垒。接着赵军被一分为二,分割包围,运粮通道也被秦军切断。

接着赵括下令突围,但是又如何攻破白起早已构筑好的坚固工事呢!一波波的冲锋皆被秦军弓弩射箭逼退。秦昭襄王听闻赵军已经被包围,且粮草切断后,做出了一个将赵军退路彻底堵死的决定:立刻赶赴河内郡,征发郡内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奔赴长平战场,阻拦赵国派往长平的援军和粮草。

赵括见突围不成,便构筑工事防御,继续突围,但皆以失败告终。四十多日后,饥饿难忍的赵军士卒开始暗中互相残杀充饥,赵括见此却阻止不了,而又迟迟不见援军。无奈之下,赵括挑选出大军中的精锐士卒,亲自率军搏杀突围,但不仅没能突围成功,自己也死于秦军乱箭之下。

剩余的二十多万赵军见主将也已战死,无人敢战,最终在无粮饥饿下选择了投降。而白起并没有打算留下这些投降的赵军,收缴其兵器,分成十个部分,再以二十万秦军看守,连夜下令白巾束首,凡首无白巾者尽杀。

二十余万赵军一夜俱尽,血水汇聚成河流,淙淙有声的背后却是遍地赵军尸首,最后只放回了二百四十余个娃娃兵回国报信。

长平之战,赵军失败,全军覆没虽是因为赵括自负,急于求胜,无实战经验,但关键原因也在于缺少粮草和援军。剩余的二十多万赵军将士因无粮投降白起时,秦军当时也已伤亡二十余万,秦赵双方伤亡比例基本就是一换一,可见赵军的战力并不弱于秦军,甚至在缺粮,无路可退的情况下,战力还要略强秦军一筹,但本就缺少粮草,加上主将赵括等一众主要将领在突围时战死,剩余的二十余万赵军只能选择投降。

如果赵军有充足的粮草,谁胜谁负尚未可知。即便赵括大军被白起率军包围,军中有充足粮草支撑下,秦军在短时间内也无法击败赵军,而一旦赵国大后方派遣援军赶到,以及六国得知长平实况,各自派兵支援,恐怕长平之战的胜负将会改写。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谢谢大家的支持。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