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四川消息(王亮)近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四川旅游学院指导,四川省美食家协会、成都餐饮同业公会支持,成都柴门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中国川菜非遗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本次活动以川菜非遗研讨为主题,来自行业主管部门、协会组织、研究机构及餐饮企业的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川菜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创新性发展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资源。2021年6月10日,川菜烹饪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1月24日,四川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正式公布,张中尤、钟志惠、卢朝华、陈祖明、徐孝洪、王开发、兰明路、杨国钦、陈天福、兰桂均入选川菜传统烹饪技术传承人。
国家级非遗项目“川菜烹饪技艺”省级传承人、柴门餐饮创始人陈天福分享了自己对川菜非遗传承与发展的一些思考。作为一名餐饮行业深耕30年的奋斗者,陈天福希望将柴门打造为具有“非遗”标签和深度体验的代表性品牌,围绕“产品、空间、服务”等全方位植入非遗,在产品上挖掘四川各区域非遗美食、食材及调味品;空间上将工艺类等非遗项目纳入其中,打造四季非遗主题宴,打造非遗预制菜及伴手礼,通过非遗寻味开展主题活动等,进柴门就感受川菜非遗的匠心,让消费者想到川菜就想到非遗。
对此,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二级调研员刘朝禄表示,“我们要注重打造天府美食文化的形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注入,网络传播平台的加持,塑造川菜的品牌形象,提升大众的美食体验。”
活动上,与会嘉宾们围绕川菜与非遗这一主题畅所欲言、深入讨论,由川菜的保护机制建立谈到了地方名店的保护等,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碰撞川菜非遗发展思路。
作为文化和旅游部批准认定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川菜烹饪技术”保护单位,四川旅游学院校长卢一从“为什么要做非遗、做了什么工作、之后要做什么”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由“川菜烹饪技术”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引发业界广泛关注,谈到“川菜烹饪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并强调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让川菜走向国际,扩大世界影响力。
四川省美食家协会会长麦建玲认为,“美食文化的传播是最容易被接受、被感召、被认同的,润物细无声。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见人、见物、见生活。”在川菜非遗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餐饮行业协会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都餐饮同业公会执行会长袁小然表示,作为行业组织要增强使命担当,既要做好继承传统,又要引导创新发展。
据了解,此次“中国川菜非遗研讨会”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川菜”专委会在筹备进程中发出的一个声音、一个行动。依据四川省“十四五”非遗保护规划及四川非遗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四川实际,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决定筹备成立“川菜”专委会,以推动川菜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四川省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郑晓幸指出,川菜非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提炼,是巴蜀文化的又一展现,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需要重视的方面。在新发展阶段,此次“中国川菜非遗研讨会”聚焦川菜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之路,很有价值;而四川作为非遗资源大省,理因提供“四川样本”,讲好川菜故事,以川菜为龙头、以川菜为牵引,传承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中国餐饮业的不断发展。(活动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