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史晓露
“平均亩产超500公斤,种了9年小麦,这是产量最高的一次。”5月底,收割完1000亩小麦,德阳市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种粮大户冷辑龙颇为高兴。就在半个多月前,该村的百亩规模小麦测得亩产突破600公斤,创下西南麦区新纪录。
芒种至,丰收时。眼下,四川小麦、油菜等小春作物收割进入尾声。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省小春丰收已成定局,多地粮油单产创新高。
粮稳天下安。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四川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打出粮食稳产增产“组合拳”,实现粮油生产“开门红”,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小麦收割现场
政策“给力”
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5月中旬,南充市嘉陵区龙蟠镇司南垭村的1200亩坡地小麦,连片金黄,麦浪滚滚。
“亩产突破320公斤,每亩比去年增产50—80公斤。”尽管比不上成都平原的高产田,但龙蟠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干部杨成银却十分兴奋,两年前,这片坡地还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但今年亩产已超过全省小麦单产平均水平。
无独有偶。在中江县永太镇多宝村,过去水稻收割后,农田就闲置下来。2019年起,该村实行水稻油菜轮作,冬闲田成了增收田。“今年合作社种了1000亩油菜,亩产超200公斤,是个丰收年。”中江县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常滔说。
小春播栽面积约占全省全年农作物面积的1/4,是全年粮油生产第一仗。稳定粮油产量,首要稳定粮油种植面积。今年四川全面开展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压紧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并明确今年为农户承包地撂荒整治年,各地向撂荒地要面积、要产量,不断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责任压得更实。“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作为首项任务,被写入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年初,四川就将粮食扩面增产任务下达至市(州),分解到县乡,落实到田块。
考核力度更大。省委农办、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未能完成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的市(州)、县(市、区),一票否决涉农工作考评和表彰。
政策持续加压。针对农资上涨,四川一手抓肥料等农资保供稳价,一手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今年全省种粮大户补贴标准继续保持在80元/亩,保证种粮有合理收益。”农业农村厅种植业与农药肥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还加大冬闲田(土)综合开发利用力度,落实50个“天府菜油”融合发展暨产油大县项目县奖励资金,推动油菜扩面提质。
效应逐渐显现:据农情调度,今年小麦播栽面积扭转长达15年下滑态势,出现小幅增长,油菜种植面积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绵阳市安州区秀水镇龙泉村油菜收割现场
科技助力
最差播种气候下创造最高产量
“这个产量很了不起。”5月20日,通过视频连线见证绵阳市梓潼县卧龙镇桂花村的小麦测产验收现场后,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给出高度评价。当天,该村上百亩小麦新品种“绵麦902”测得平均亩产达486.7公斤。
丰收来之不易。“去年小麦播栽时遭遇秋汛,可以说是在最差播种气候、最迟播期下,创造了旱地小麦状态最好的一年。”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任勇感慨。
丰收靠科技助力。针对湿害问题,省农科院在各地推广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让小麦能在土壤黏湿等极端环境下,省去旋耕整地环节,压缩晚播时间,实现高质量播种。“多亏了这项技术,不用整地,还能抗旱保墒。”依靠这项技术,今年种粮大户冷辑龙的小麦亩产提高50余公斤。
丰收靠田管到位。1月17日,2022年西南冬麦区麦田管理现场培训会在广汉举行,一场田间授课率先打响了夺取小麦丰收的“首战”。“在关键时期抓技术培训,让管理措施前移,才能让晚播苗快速生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汤永禄说。
丰收靠品种支撑。近年来,四川科研单位选育出了以“川麦104”“绵麦902”等为代表的突破性小麦新品种,具有产量高、抗性强、品质优等突出特点,已创造多次高产纪录。赵振东评价,“四川小麦能在生育期偏短、气候不利条件下实现高产,说明四川小麦的育种水平国际领先。”
四川多地油菜单产也创下新高。从近期多场实收测产情况来看:南充市西充县“天府菜油”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油菜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测得亩产达220.26公斤;中江“天府菜油”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油菜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测得亩产达229.1公斤;四川省油菜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安州示范片测得亩产达239.4公斤。
“高产品种和油菜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助力全省油菜产量稳步增长。”国家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浩杰说,每年团队都要开展线上线下的各类技术培训30多场次,强化产业发展科技保障。
绵阳市梓潼县卧龙镇桂花村小麦测产现场
防治有力
多措并举,“虫口夺粮”保丰收
杀秧、挖掘、装袋、上车……5月29日,绵阳市江油市武都镇海金村的小春马铃薯喜迎丰收,村民抓紧抢收。
“亩产比去年翻了一番。”江油市万禾源家庭农场负责人罗勇说,去年马铃薯晚疫病发生严重,今年在省农科院的技术指导下,种植基地实现了马铃薯晚疫病精准防控,亩产超4000公斤,亩均纯利润达5000元以上。
降低病虫害损失,对于粮食稳产增产意义重大。去年小春作物播栽以来,四川各地强化田间管理,全面打响“虫口夺粮”保卫战。
病虫害防治突出早。去年9月以来,四川防控部署行动不断:下发小春作物秋冬季病虫草鼠害防控指导意见、召开全省小春生产视频会、举办全省小春病虫害冬季防控培训班……全力减轻春季病虫害发生流行强度。
病虫害摸排突出准。立春刚过,全省1000多名乡村植保员就走村入户,穿梭在田间地头,为各地农户的小麦、油菜等作物把脉问诊。“乡村植保员既是病虫情报‘侦察兵’,也是病虫防治技术指导员。”农业农村厅植保站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大面积病虫害普查和监测预警,提升重大病虫害末端发现能力。
防控行动突出快。2月21日,油菜即将进入初花期,三台县就打响了春季统防统治第一仗,当天全县投入100余架植保无人机,奔赴各个乡镇。三台县广联农业植保专业合作社承担了全县14余万亩油菜的统防统治工作,合作社负责人吕开广说:“一台无人机每天可防治200—300亩,效率是人工的50倍以上。”
病虫害防治到位,后期天气给力,为夏粮丰收奠定基础。“今年春季气温较常年偏高,小麦、油菜生育进程均较快,灌浆时间长,籽粒充实度好,弥补了迟播带来的不利影响。”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相关负责人表示。
产量增、粮价稳,农户种粮信心足。“最近小麦卖到1.55元一斤,一斤比去年要多卖两毛多,每亩就多卖100多元。”眉山市东坡区种粮大户李相德说,小麦收完忙插秧,得益于丰产增收,今年合作社的水稻面积增加了3万亩。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