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四川在线记者 成博 吴晓铃 文/图
3月30日下午,四川省考古学会、四川省历史学会、四川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成都市历史学会、成都古都学会、成都市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等六大学会联合在成都举行会议,发布《向何锟宇同志学习的倡议》,倡议全省文物系统向已故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知名青年考古学家何锟宇同志学习。
四川省历史学会副秘书长张燕宣读《向何锟宇同志学习的倡议》
据悉,何锟宇生前任中共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党总支统战委员、宝墩遗址工作站站长,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优秀业务骨干和青年英才,长期坚守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第一线,2018年,何锟宇积劳成疾、罹患重疾。2021年12月29日,何锟宇因病在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逝世,年仅41岁。
何锟宇(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何锟宇投身考古事业18年,扎根田野,参加或主持发掘成都金沙、茂县营盘山、成都江南馆街唐宋街坊、新津宝墩、贵州招果洞等重要遗址40余处。其中,2007-2008年参与发掘的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入选“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6-2020年联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持发掘的贵州招果洞遗址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何锟宇坚持驻扎宝墩遗址13载,取得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2009年确认宝墩遗址外城,使宝墩古城一跃成为龙山时期四大城址之一。
在繁忙的田野考古工作之余,何锟宇牺牲休息时间持续伏案科研,系统整理了西南地区动物考古材料30余份、考古发掘项目60处,在《考古》《文物》等各类刊物发表简报、论文100余篇,出版《茂县营盘山石棺葬墓地》《茂县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等多部大型考古报告;先后主持或参与“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相关文物保护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三星堆文明消失和金沙文明兴起的环境考古研究”、国家社科基金“成都平原宝墩文化时期的聚落与环境研究”等多个国家级课题;连续荣获四川省第十八次、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成都市第十次、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这些成就为中国动物考古、西南地区早期人类、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龙山时期城址及聚落、古蜀文明等研究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川省考古学会副秘书长、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吕红亮教授主持会议。何锟宇的博士生导师、四川省考古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教授李映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副主任、何锟宇的大学同班同学常怀颖,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广旅局文保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有关负责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