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 > 正文

群贤街上来了“科技大腕”,将为科学城带来什么?

群贤街上来了“科技大腕”,将为科学城带来什么?
2022-03-29 07:28:59 来源: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徐莉莎 摄影 杨树

“总占地面积3700亩、建筑面积70万平米的园区,将集聚超过1万名科研工作者。”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王嘉图的话音刚落,就有参会代表对这里的人才密度啧啧称赞。

3月28日,作为全省项目投资工作暨“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推进现场会B组考察的第一站,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的科技感吸引了考察者的目光。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

在这条取名自“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群贤街上,一栋栋通体渐变橙红的大楼林立。楼上,挂着国字号研究平台的名字;楼内,各种高精尖仪器正在进场调试;楼外,十字路口的斑马线都有基因序列、化学分子式、二进制代码等主题。

从华西坝到兴隆湖畔,历经64年风雨的中科院成都分院于去年底正式启动迁建工程。今年2月中旬,3家单位已整建制迁入;第二批搬迁单位预计年中入驻;到5月,科学城园区预计将有四五千人搬入。

最近,来科学城园区的客人一波接一波,王嘉图也免不了回答这个问题:群贤街聚集的“科技大腕”,将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带来什么?

首先是重大创新平台。据王嘉图介绍,一方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国家实验室筹建;此外,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倾力建设大科学装置。除了大家已熟知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中科院在川的另一大科学装置——圆环阵太阳风射电成像望远镜同样在稻城如火如荼地建设。未来,更多拓宽人类认知边界的新成果,将在这里诞生。

同时,“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验证装置也正在筹建中。这是国际首个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聚焦矢量光学研究的大科学装置,将为兴隆湖实验室提供必要条件平台。

天府兴隆湖实验室

大平台吸引高水平人才。鹿溪河环抱中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如今已蔚然成型。王嘉图透露,未来将积极探索科教融合模式,集聚在蓉2000余名高端科技人才,致力于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集聚和科技成果孵化。此外,还将以重大创新平台、成果转化项目汇聚一大批分院系统外的中科院人才团队。

在中科院成都分院的大楼上,赫然挂着“服务国家战略,助推成渝发展”十二个大字。如何做到?王嘉图说,未来将面向区域高质量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瞄准成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绿色低碳、新型材料等领域,重点引进了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高能物理所、计算所等中科院机构,在成都布局研发单元或成果转化基地。

此外,中科院成都分院正加快与成都共同推动设立一支40亿—50亿元规模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拟通过股权投资纽带推动中科院一大批优质项目尽快在成都落地转化和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