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四川消息(王亮)3月25日,从成都轨道集团传来消息,由成都地铁自主研究、量身打造的适用性综合检测专列(以下简称“综合检测专列”)已在6号线试点投用,它集轨道几何尺寸、钢轨探伤、钢轨磨耗、接触网、限界等检测系统为一体,为打造集中的智慧化维保体系奠定基础。
(综合检测专列)
地铁轨道检测项目众多,以往一条线路需要三种不同的检测车实施至少3次动车作业才能完成全部检测项目。据了解,综合检测专列联挂了三种检测车形成一列编组,整合了轨道动态巡检、接触网悬挂智能巡检、隧道限界检测、钢轨探伤等多种功能,可利用单次动车在1次施工时限内完成16项检测项目。同时,该专列还可对数据进行实时反馈、储存并支持同步回放。
(实时检测)
其中,综合检测专列搭载的接触网检测系统可实现多角度精准抓拍、缺陷智能识别、车地无线传输、接触悬挂“一杆一档”存储等功能,具有检测速度快、精度高的优点;轨检系统可模拟列车运行时轨道状态,对轨道进行动态无接触式检测,测量数据均为行车状态下的数据,更接近于正线运营实际。此外,该专列还有钢轨探伤、侵限检测等多种功能集于一身,实现了“一次行车多项检测”。
综合检测专列是成都地铁在维保技术上的全新尝试,可减少不同设备跨线别调度的过程、夜间轨行区轨道占道率以及专业人员工作量。据统计,该专列推广后平均每月可减少动车次数3-5次,为其他施工作业“腾出空间”。后续在优化编组后,平均每月可减少15次以上转线次数,预计效能提升24.58%,大大提升夜间整体维保作业效率。目前,该列车搭载的各专业系统设备同步均已完成升级,也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精度与维度。
(设备检修)
“综合检测专列正式上线后,从前需要3个晚上才能完成的16项维保检测,如今仅需要3小时。”据成都轨道集团下属运营公司综合检测专列研究团队技术负责人伍亮介绍,轨道技术管理人员在一次性完成检测作业后,还能及时结合多项检测数据对设备状态进行多角度分析,不仅缩短了生产作业时间,还为技术管理人员制定检修规程、优化维保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据悉,伍亮所在团队从最初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再到成功试跑,经历了提速、联合作业、不同行别交替运行等几十项试验。在研究综合检测专列阶段,团队基于理论研究和现场实践,还同步完成了“基于车载轨道巡检缺陷分级研究”“动态钢轨波磨检测数据运用研究”“设备触发多角度精准抓拍技术”“缺陷智能识别技术”等10余项课题,为后续进一步推进智慧维保体系搭建奠定了理论基础。(成都轨道集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