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卢薇
“汇聚萤火,让希望发光!”
3月5日,四川在线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获悉,该行2017年设立“萤火虫工程· 农民(金融)夜校”志愿服务项目,4年多来,已累计开展农民(金融)夜校教学3200余次,覆盖乡村1100余个,受益村民120余万人次。
人行成都分行供图
人行成都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要做‘不一般’的夜校,并且真正办起来、搞下去,成为支持群众致富和乡村振兴的好帮手。”
课程不一般
应需定制“接地气”
村民的需要就是志愿服务项目的目标。
在某些偏远高寒地区贫困村,村民文化程度有限,尚未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因病致贫的不少,夜校将语言文化、卫生健康常识作为第一阶段授课的重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夜校进一步把卫生和疫情防控知识作为教学重点,推动提高疫情防控水平,实现帮扶村无一例感染。
在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不少贫困村民屡遭假币诈骗,夜校就以反假货币知识为切入点,以当地方言、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解相关金融知识。
此外,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下,各夜校结合村民需求和乡村发展实际,又将科技文化、金融知识、农业生产技能等作为教学重点,带动村民们向着共同富裕迈进。
课堂不一般
走村串户“沉浸式”
农民(金融)夜校要让群众坐得住、学得进、有收获——达到这个效果,既要有专业师资,更要能贴近群众。
为充实师资,满足群众日益多元的学习需求,除人行志愿者,夜校吸纳了许多金融机构、有关部门专业人才以及村校老师、返乡创业人员、村种养殖能手等为志愿者,还发掘了一批汉语和民族语言“双语”教学能手。现入库师资已达1800余人。
为贴近群众,在渠县花石村,志愿者带上资料走村串户,把课堂搬到农家小院、田间地头;在广元苍溪县,夜校课堂设在了助农取款点,沉浸式开展金融知识教学;在开江县冠子山村、岳池县打鼓寨村,志愿者以“文艺下乡”模式,开展“文艺汇演+金融夜校”教学。各地夜校还组织了丰富的文体活动,激发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