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 > 正文

“四川智造”发电玻璃点亮冬奥赛场,冰墩墩闪闪发光

“四川智造”发电玻璃点亮冬奥赛场,冰墩墩闪闪发光
2022-02-09 08:47:42 来源: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寇敏芳

“这是我们的冰墩墩。”2月8日,潘锦功在电视的上看到了由他和团队设计的产品——为北京冬奥会特别设计的彩釉款碲化镉发电玻璃指引路牌。玻璃上分别印着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


冰墩墩、雪容融发电玻璃指示牌

这两块玻璃出自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潘锦功是公司总经理。一个月前,他和员工把发电玻璃安在张家口山地转播中心对面的冰雪里。两个“宝贝”不仅点亮了冬奥,也通过视频转播信号让全世界的人看到了中国绿色发电的闪光点。

 


张家口赤城县大型地面修复电站

这是一块怎样的玻璃?

碲化镉“夹心”,让冰墩墩发光

高1.6米、宽1.2米,每年可发电260-270度,2至3块玻璃产生的电量,够普通家庭使用一年。它既能像光伏电站一样大面积安装在荒野山坡上,也能用作城市建筑的玻璃幕墙,还能作为自发光的装饰指示牌……

这就是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发电玻璃。让玻璃发电的奥秘在于一种特殊的材料——碲化镉。其原理是将两块普通玻璃中间镀上一层4微米厚的碲化镉材料,厚度相当于头发丝的四百分之一,当有了这层薄膜,就可以使玻璃从绝缘体变成导体,光线被玻璃吸收转换成电能,再导入逆变器后就能直接使用。

据测算,“发电玻璃”的设计寿命30年,在低温、高海拔等极端环境下都有稳定表现。和多晶硅材料的光伏不同,碲化镉发电玻璃可实现弱光环境下的发电,也就是说,它的工作时间可以从天微微亮到夜幕落下,一天之中可以创造更多的电。

在“四川造”碲化镉玻璃诞生前,国外的技术只能生产0.6米长、1.2米宽的玻璃,发电效率不高。潘锦功率领团队研发出气化镀膜的核心工艺,让4微米厚的碲化镉晶体连续在玻璃上“生长”,做出了面积超过同类产品三倍的大玻璃,

2018年4月,成都造“发电玻璃”实现量产,当年销售收入就超过2亿元,利润突破3000万元。目前,发电玻璃已成功应用到国内多个项目,如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等。

2019年,记者曾经采访过潘锦功,在公司看到了几块彩色的玻璃。潘锦功介绍,这是公司正在研发系列产品线。当时主打产品是“黑灰色”的透光玻璃,如果把彩色玻璃做出来了,“就不仅仅是发电这么简单了,还可以作为会发电的装饰材料,应用空间会更大。”

潘锦功的设想在2022年初成为了现实,连续攻破多项技术后,彩色玻璃也像普通发电玻璃一样稳定高效。让印有冰墩墩、雪容融的指示牌成为了在奥运赛场上首批能“自己发光”的指示牌。


冰墩墩、雪容融发电玻璃指示牌

“四川智造”玻璃如何走向冬奥?

靠实力取胜,为奥运送能

北京冬奥会曾向全世界承诺:将实现碳排放全部中和。所有场馆均采用绿电供应,这是奥运历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100%清洁能源供应。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北京冬奥奥组委广寻各类清洁能源产品,主动向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抛出橄榄枝。此前公司的产品曾在西藏阿里有过应用,通过在极端低温的恶劣环境考验,表现出稳定的性能,成为冬奥赛场发光指示牌的唯一供应商。

“我们对产品的技术和性能很有信心,但是要达到奥组委的要求还是有难度。”潘锦功说,作为形象展示的路牌,除了性能稳定,还必须做到美观。发电玻璃本是单面发光,背后连着一根电线,为了把玻璃改造成双面发光,北京设计师和成都工厂前后联动,一边实验一边改造,工程师用了4天进行设计,20天完成调试、生产和安装,提前三天完成了安装任务。共完成张家口冬奥村、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等5个点位的发电玻璃绿色低碳路标建设。

冬奥赛场的寒冷天气也给来自南方的团队出了一道难题。所有路牌都安装在室外,电线的连接处十分脆弱,带着手套无法操作,安装的工人只能徒手安装,不一会手指就被冻得僵硬,就到附近的公厕取暖暂歇。当最后一根线接好,玻璃闪烁的一刻,已经临近冬奥开幕,正在滑雪场地训练的外国运动员看到闪闪发光的冰墩墩纷纷前来合影,还好奇地向潘锦功打听技术。“我们心里都有满满的成就感。”潘锦功说。

除了会发光的冰墩墩、雪容融指示牌,“四川造”发电玻璃还为冬奥赛场提供了大量的清洁电能。张家口赤城县山地修复地面电站是亚洲最大的碲化镉发电玻璃电站,该电站装机容量为12兆瓦,2021年开工,以超同类其他产品8.8%以上的发电量,为冬奥场馆提供绿色电力支持。每年可节约标煤5703.3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4942.66吨,是一个环保、低耗能、节约型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项目已经实现了并网发电,为各个冬奥场馆提供能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