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 > 正文

携手并进 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携手并进 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22-01-07 09:19:11 来源: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徐莉莎

“请问是否有在川渝地区考古的老师?想和两地的专家们开展联合研究。”

2021年12月30日,在400多位成渝科研工作者聚集的“成渝科创联盟”微信群里,西南大学教授俄广鑫抛出了合作需求。

俄广鑫团队从事西南地区草食动物的驯化历史研究,要做古DNA全基因组测序,正寻求骨骼样品的合作。

几小时后,一份文件的出台,为这类跨区域创新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当天傍晚,川渝党委政府联合印发了《重庆四川两省市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联合实施方案》),其中针对“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细化了“施工图”和“路线图”。双方明确了4个方面的具体任务,并逐一明确了两省市责任单位。

为何需要携手并进?《联合实施方案》中提出了哪些重点和思路?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和专家。

为何要共建?

让协同创新产生1+1>2的效果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使命,在‘ 一极一源 ’‘ 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中具有引领性支撑性作用。”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显示,从世界范围来看,作为全球创新网络的枢纽节点和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地,科技创新中心在全球创新价值链、产业链等分工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2021》显示,全球前5名的科技创新中心,对于区域乃至全球创新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据该研究院的数据,成渝地区拥有两江新区和天府新区2个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10所 “双一流”建设高校、2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具备开展前沿基础科学研究的平台基础;且历来是我国战略大后方的核心区域,也是引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引擎,具备成为科技创新中心的经济基础。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陈光注意到,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中,中国共有19个城市进入全球创新集群100强。其中,成都的创新集群位置从2020年全球47位上升到39位,提升8个位次;重庆列69位,同样提升8个位次。

“全世界排名第二的是粤港澳,香港、广州、深圳三个城市放在一个集群,产生了1+1+1>3的创新协同能力。”陈光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让两个在全球前100的创新集群协同创新。”

陈光表示,尽管川渝间的科技合作早已有之,但相对于北京、上海、合肥和深圳等地的科技创新中心,成渝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起步较晚,还存在科创中心建设遵循的法律规范不够、科创中心建设多层次多主体构架的管理协同不够、科创中心建设的政府与市场作用机制匹配不够、科创中心建设相关制度要素和运行机制优化不够等问题,在城市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一定提升空间。

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陈涛也曾撰文指出,成渝地区科技创新依然存在投入力度不足、协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创新环境仍需完善等诸多挑战。川渝两地仍需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整合两地科技创新资源,形成智能制造优势;深化区域协同融合发展,助推创新合作;优化成渝地区科技创新环境,激发科创活力。

怎么建?

加快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到2025年,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成,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到2035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建成。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主要思路就是以成渝地区现有科技力量为基础,整合科技资源特别是科技人才,加快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目标既定,此番《联合实施方案》就是“路线图”和“施工图”。针对目标需求和问题导向,《联合实施方案》提出了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共建西部科学城、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四大板块的任务。

其中,具体化提出了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等改革试点、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成渝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科技转移中心、共同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等具体措施。

陈光说,当中一些措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以后,就已在紧锣密鼓地实施。

记者从省科技厅了解到,2020年以来,川渝两地科技部门大力推动两地创新合作协议落实落地。2020年聚焦人工智能、大健康领域,受理申报项目22项;2021年聚焦人工智能、大健康、生态环保、现代农业领域,受理申报项目77项,计划支持20项,单项支持经费100万元。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联合媒体发布的《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指数评价报告》显示,成渝地区协同创新总指数增长9.5%。其中,创新合作指数增长最快,达到17.0%。

在此基础上,陈光认为,下一步两地的协同创新将进入“深水区”。一方面,需要在科技协同创新过程中尊重市场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的制约,让行政区和创新区适度分离。保留行政区的事权和财权的不变,减少行政区可能带来的对资源流动的束缚和制约,更符合创新的需求。让人才、金融资本更好地流动,资源配置的方式更好流动。此外,除了政府和顶层设计动起来,还要动员更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力量参与协同创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