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 > 正文

建圈强链,成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动能从哪来?

建圈强链,成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动能从哪来?
2021-12-29 09:24:21 来源: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肖莹佩 程文雯

12月27日至28日,成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标定成都在双城经济圈的极核功能,瞄准微笑曲线两端,加快打造一批产业规划大、创新能力强、主体活力强和协同效应强的重点产业集群,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发挥示范带动。

 

着眼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久前,成都提出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从“谋划图谱、引优育强、集聚要素、拓展空间”四方面作出部署,并确定了推动12个产业生态圈和20条重点产业链提能升级的目标。

 

如何实施产业建圈强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成为与会人员关注和热议的焦点。

突出创新

以科技为支撑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产业,成都有很多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全会分组讨论现场,成都市相关负责人强调。

随着科技发展,光电与集成电路、脑科学、碳中和等“新赛道”,正是弯道所在。

12月23日,天府新区兴隆湖畔,天府永兴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这个承载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的核心平台,以“碳中和+”为核心,将赋能清洁能源、环保装备、绿色建材三大产业赛道,打造全国领先的碳中和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引擎”。

“科技创新既要重视‘从0到1’的原创突破,更要重视‘从1到100’的成果转化。”会上,成都市相关负责人指出, 要大力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增强科技支撑能力,聚焦前沿赛道,充分挖掘用好央企、高校、院所优势资源,支持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与中试验证平台,大力推动创新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共享,促进“金融、科技、平台、产业”融合创新,推动更多技术成果就地转化,破解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问题,提升产业创新竞争力。

推动科技技术成果就地转化,正是成都市双流区目前的着力点。“比如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控所,我们正在考虑将它的基础研究进行整体调迁,现在的地方就可以作为成果转化基地。”在双流区委书记鲜荣生看来,这将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生态,深化产学研合作。

 

链主及龙头企业是产业建圈强链的主引擎。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链主企业,该区将重点从招商引智和科技创新两个方面重点发力,未来5年还将推出3000亿元产业全链招商引智。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和金融。“我们要立足软件学院等专业,深度融入成都产业生态圈进行人才培养。”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余治平反复强调。成都交子金控集团党委书记方兆则表示,将聚焦科技金融,进一步做大做优产业基金,为地方经济发展不断提供“源头活水”。

突出协同

携手发力探索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我们与天府新区和成都高新区是强链接。”28日的分组讨论会上,成都市新津区相关负责人说道。在当地,产业功能区正成为区域间加强联动的重要承载。

不久前,天府新区管委会与新津区、成都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约,在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内共同打造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先进智造产业基地。合作被寄予厚望,“希望让市场真正发挥跨行政界线的资源配置作用,让产业自身需求成为跨区域协同的内生动力。”天府新区相关负责人说道。

近日召开的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成都市相关负责人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协同共享和互促共赢为特征的“生态化”发展趋势正更加明显。此次会议,与会者们也从不同角度提到不少与“协同”相关的探索和建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已经印发,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借此机会进一步提升简阳的交通通达度。”成都简阳市临空经济产业园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提出建议。在他看来,要真正把临空经济发展好,离不开区域间的协同配合,交通恰是先手棋。

成都东部新区相关负责人则尤为强调“全局”与“一域”的关系。“要站在全局的视角谋一域之发展。”该负责人认为,成都东部新区设立之初,就秉承着为成都全市发展开辟更大空间的使命,自身的发展更要与全市相向而行。“我们要质、量并举,大力做强产业,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