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 > 正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川各族儿女同心实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川各族儿女同心实践
2021-12-27 09:55:01 来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川各族儿女同心实践

凉山州普格县花山乡友谊村幼教点老师正在教孩子学普通话。 买锐 摄

12月的四川,寒意正浓,但全省各族群众的心却是暖洋洋的——在大凉山腹地,幼教点里的孩子们迎着朝阳,用普通话大声诵读;在川西高原,牧民们围坐在新居的火炉边喝茶聊天;在多民族融居的成都市武侯区吉福社区里,各族群众正紧锣密鼓地筹备新年活动……

“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今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四川有56个民族,是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唯一羌族聚居区,各族儿女携手同心、守望相助,奋进新征程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川各族儿女同心实践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甘孜州炉霍县虾拉沱村新貌。 省委统战部供图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构筑

43.6万彝族娃学前学会普通话

12月22日下午,凉山州甘洛县玉田镇5岁女孩阿呷卓布从幼教点放学,进门就冲到奶奶阿依子布面前,“阿玛(彝语,意思为奶奶),我教您说的普通话您学会了吗?”

在家里,学了快两年普通话的阿呷卓布每天放学回家,都要教奶奶学普通话,还经常纠正爸爸妈妈的普通话发音,俨然一个小老师。

在凉山州,像阿呷卓布这样从小就学习普通话的娃娃,近3年来已有43.6万人。

2018年,凉山州50万学前儿童中,有近半数听不懂、不会说普通话,严重影响了孩子们小学阶段的学习质量。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2018年,“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在凉山州启动,次年又拓展至乐山市小凉山地区。3年来,试点共覆盖大小凉山地区20个县(市、区)的3996个幼教园点,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培训活动514场,培训辅导员159万人次,帮助43.6万名彝族幼儿学习普通话、养成好习惯。

“语言是各民族心灵沟通的桥梁,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据省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为代表,四川近年来持续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农村,坚持从娃娃抓起,民族地区全面实施“一村一幼”工程,建成4535个幼教点,从小培植中华文化基因。在城市里,坚持夯实交往交流基础,在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中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1600余次,推动各族群众融合发展,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两项资金”22亿元推动实施1557个项目

“村子是怎么打造的?村民靠什么增收?下一步有什么规划?”今年10月,参加2021海外华文媒体感知中国(四川)行的19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阿坝州黑水县羊茸哈德村,惊艳于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记者们对这个偏远村落的发展非常好奇,围着村支书木尔甲问个不停。

羊茸哈德村的蝶变,离不开“两项资金”的助力。“两项资金”是指1980年中央财政设立的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和1985年设立的四川省三州开发资金(2019年更名为四川省民族地区开发资金)。近年来,“两项资金”投入500万元,整合撬动各项资金4800余万元,在羊茸哈德村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通过“旅游+”模式,帮助村子实现资源变资本、农区变景区、村民变股民、民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的华丽转变。

这样的案例,在四川民族地区还有很多。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在民族地区和散居地区共投入“两项资金”22亿元,重点实施了“一项计划、四大工程”,共1557个项目。

“两项资金”的投入实施,也是四川不断加快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的缩影。今年,我省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彝区和涉藏州县11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又迈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六项民生工程计划”、“9+3”免费职业教育、15年免费教育、教育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接续实施。民族地区交通大会战实现公路通车里程达8万余公里,交通覆盖范围和通达深度创历史新高。成阿、成甘、甘眉、德阿等4个“飞地”工业园区已建成,民族地区“造血”能力逐步增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川各族儿女同心实践

成都市祥瑞少数民族法律援助服务中心送法进乡村。 省民族宗教委供图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

成功创建46个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

12月19日晚,位于泸州市合江县的四川三河职业学院里灯火辉煌、流光溢彩。由汉族、彝族、藏族、苗族、羌族等28个民族的学生联袂出演的文艺节目将整个晚会的气氛推向高潮。

当天,作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的四川三河职业学院举办了以“盛世中华 团结奋进”为主题的第二届民族团结进步文化节活动,通过组织开展手工制作大赛、文化风采展、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为各民族同学交往交流交融搭建桥梁,相互鉴赏中增进了文化认同,推进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创建示范、示范引领。12月,省民族宗教委对外公示了第六批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的拟命名对象,共有160个地区和单位入围名单。

“我们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全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据省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3个自治州都已经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全省成功创建的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达46个。此前五批命名的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已达540个。

在这些示范中,涌现出一大批各民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案例。绵阳市、攀枝花市被命名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成都、绵阳、德阳、广元等市在城市民族工作中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成效明显;成都吉福社区通过建设各民族共有大家园、共学大课堂、共事大平台、共乐大舞台,让各族群众互嵌互融、守望相助、手足相亲。

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

117个“石榴籽”调解室成功调解纠纷6000余件

“法官辛苦了,谢谢!”12月14日下午,凉山州喜德县两河口镇村民龙某某握住喜德县人民法院冕山法庭“石榴籽”调解室法官和工作人员的手,一遍又一遍地道谢。当天,冕山法庭“石榴籽”调解室成功调解了一起涉及土地流转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

“石榴籽”调解是我省民族地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重要指示,深耕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纵深发展的创新举措。“石榴籽”调解2017年发端于泸州市叙永县,并在甘孜、阿坝、凉山、乐山等地取得良好效果,已成为四川民族地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一个响亮品牌。

12月10日,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石榴籽”调解室(组织)117个,配备专兼职调解员513名,共调解各类纠纷6080件,在线调解率达40%。“有事找‘石榴籽’”,这一习惯正在我省民族地区逐步形成。全省民族地区已建立起7500余个各类调解组织,为各族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调解服务。

据省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民族领域各项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三个自治州已全部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省级相关条例已完成立法论证调研。我省还针对民族地区广泛开展法律援助服务。成都市金牛区在对口援藏工作中打造西部法律服务品牌创新中心示范基地,会聚2100多名律师,深入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在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记者 付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