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熊筱伟 摄影 吴聃
如何破解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是当前国内创新领域的一大热门话题。
对此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立提醒,其实习近平总书记已多次提出并强调:我国科技发展不能完全跟随发达国家的脚步,要注意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以“非对称”赶超战略发展培育非对称性“杀手锏”,突破制约发展的“卡脖子”技术。
该如何理解“非对称”赶超战略?它为什么能帮助我们突破“卡脖子”技术?12月24日在遂宁举行的“创新驱动1+1——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发展重要论述 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刘立向与会嘉宾分享了他的最新研究。
刘立介绍所谓“非对称”赶超战略,是指在国际科技创新竞争环境和态势下,要做到知己知彼,充分利用不对称信息,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采用不被竞争者所知的差异化策略和非对称技术路径、战术、方式方法,实现超越竞争者目标的一种指导思想。
刘立进一步提到“非对称”赶超战略的核心要点,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人优我变。”具体说来,这里的“变”包括变换科技创新竞赛场地,变换竞争跑道,转变技术轨道,实现“变道超车”。
“技术之所以卡脖子,是因为领先技术已被别人掌握,而且还在继续成长发展。”刘立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常规的研发思路难以实现追赶,必须想新法、走新路、出奇兵,尤其是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灵活创新应对常规科技研发活动。
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我国在量子科技方面的突围。刘立表示中国近年来对量子科技的重视和支持力度逐渐加大,并取得了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等一系列成就。这表明突破“卡脖子”技术,不仅需要技术研发路径创新的“非对称”赶超战略,也需要国家顶层设计体制优势的“非对称”赶超战略。
具体该如何践行“非对称”赶超战略?刘立围绕建立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的体制机制,采取“点将配兵”模式,组建战略科技力量等方面给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