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 > 正文

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典型经验做法,四川这3条经验为何入选?

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典型经验做法,四川这3条经验为何入选?
2021-12-14 11:05:44 来源: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发现的48项典型经验做法,涉及实地督查的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其中,四川有3条经验做法入选,分别是:减税降费助企发展方面,四川省突出效能导向确保财政直达资金精准有效惠企利民;扩内需保就业保民生方面,眉山市推行“三区联动”助力就业创业;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成都市建设“科创通”服务平台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

这些经验做法有力推动了营商环境的优化,不断增强企业的政策获得感,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经验1:

激发市场活力

财政直达资金“精准滴灌”

12月8日,绵阳市安州区,23岁的李依玲在长虹世纪城小区自家的便利店里忙碌。去年大学毕业,她开了这家便利店。了解到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后,她申请了一笔20万元的贷款,今年还享受到1万元的大学生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的财政贴息和创业补贴都通过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下达。“不到两周时间,贷款和补贴都到账了。”李依玲说,拿到钱后,她拓宽店面、丰富货品,还雇了一人给附近小区免费配送货品,每天的营业额有2000多元。

正是直达资金的快速精准投放,让一人创业变成了两人就业。四川是今年全国直达资金规模最大的省份,为管好用好直达资金,省财政厅以效能为导向,创新工作机制,探索管用做法,确保了直达资金定向精准惠企利民。

围绕资金和监管“一竿子插到底”的目标,省财政厅在全国率先制定《直达资金监控工作规程》,对资金实行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动态监控;同时,创新建立“六个一”管控体系,“六个一”就是组建“1+3”专班、制定“1+3”方案、出台“1+N”办法、贯穿一个标识、开设一个专户、建立一套台账。

不仅财政部门注重强化绩效管理,提高直达资金使用效益,直达资金的受益对象同样以绩效为本,努力将宝贵的资金花出实效。绵阳力道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博拿到一笔300万元财政贴息的创业担保贷款,解了燃眉之急,“我们精打细算,把这笔钱花在‘刀刃’上,近期打算再开几家新店。”今年以来,该公司所在的绵阳市涪城区落实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用好用活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多措并举做好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以效能为导向,四川省直达资金管理工作不断迈上台阶。截至10月31日,对今年中央下达的2180.9亿元财政直达资金,四川省已分配下达2115.5亿元,分配下达进度达97.0%;已有7300余户企业、1.1亿多人次直接受益受惠。

经验2:

激涌就业潜力

社区、校区、园区“三区联动”

唐润发是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大三的学生,眼下,他正在眉山青神县的一家机械生产企业里进行为期6个月的顶岗实习。能走出学校来到车间,得益于当地构建的“校区+产业”就业培训机制。

近年来,随着青神县机械产业的快速发展,不少企业都出现了招工难。矛盾的是,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就业压力大。如何统筹化解两难,“校区+产业”就业培训机制是一剂良方。围绕主导产业人才需求,青神县和成都、德阳等地的10多所高校、职业学校开展订单式、套餐式人才培育,把课堂搬到企业生产线上,通过顶岗实习,同学们掌握了更多的生产技巧,为将来的就业“加注添码”,企业也有了更多选择。“校区+产业”就业培训机制实施以来,已为眉山各类企业输送技能人才3.5万人。

为了帮助更多的公司成功创业,眉山还搭建了“园区+创业”就业促进平台。益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眉山市首家拥有“中国有机产品”认证的肥料企业,创业之初,企业落户在东坡创客孵化园里,得到了全周期的服务。良好的起步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益稷农业已从最初的7、8个人的小公司发展成为涵盖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目前,眉山市已建成11家创新创业孵化园,为创业者提供项目推荐、创业巡诊、创业培训、创业贷款等多种服务,累计成功孵化实体项目346个,带动就业1.6万人。

此外,眉山还通过创建“社区+大数据”就业服务体系,与社保、市场监管等部门实现数据协同,全覆盖建立劳动力实名制信息数据库,有针对性地推送就业信息、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截至11月底,全市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3万多人,超额完成省定目标。

眉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徐智勇表示,社区、校区、园区“三区联动”推动就业创业,解决了劳动力底数不清,培训和招聘信息无法快速传达的问题,实现就业服务精准的全覆盖。四川是人口大省,面对就业方面的压力,眉山的经验提供了一条可复制的路径。

经验3:

激活创新动力

科技版“天猫”精准对接双创资源

作为成都“双创”的代名词,在7年的运营时间里,“科创通”平台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将成都科技创新生态链条上的人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资本等有效串联,已成为助推本土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关键力量。

业界更喜欢把它称为科技版的“天猫商城”,这里汇聚了科技型企业(团队)近3万家、服务机构800余家、孵化载体200余家、科技服务产品2000多款,利用科创属性大数据画像,实现双创服务精准对接,为科技型企业和创业团队、创业服务机构提供涵盖全生命周期创新创业服务。

通过大数据画像精准对接双创资源,是“科创通”平台的重要功能之一。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通过上百个维度的大数据画像,“科创通”平台可以精准鉴别一个创意、一个想法的潜在价值,并在不同阶段为企业精准匹配外部资源。

7年来,“科创通”平台吸引诸多成都双创资源在平台实现聚合。“并非只是简单的资源聚合。”该负责人说,聚集的资源在平台产生裂变,裂变的资源又将持续为成都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

资源也在反哺平台:资源越丰富,“科创通”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就越精准。现在,企业从小到大所需的各种成长资源,通过“科创通”平台,都可以找到。依靠这些资源,“科创通”平台以孵化载体为服务支撑,将政策产品化、服务标准化,线下举办上千场“菁蓉汇”“校企双进”等品牌活动,企业和资源方也将在平台上相互成就。

用市场化的手段来配置资源,是“科创通”平台另一特点。不仅企业可以获利,为企业服务的资源方同样可以获利,实现多赢——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组建资金池,相当于用较少的资金帮助更多优秀企业,实现了财政资金的优化;于企业,可以用低门槛低利率拿到贷款;于银行和投资机构,有了政府信用“背书”,投资风险更低,“科创通”平台的企业又将成为其企业储备库;于城市,越来越多的潜在项目被挖掘,城市科创活力将被进一步激活。(记者 李欣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