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固有观念中,林长只设置在偏远山区、大山森林之中,然而川观新闻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成都却“不拘一格”,将全域纳入林长制实施范围,对森林、湿地、公园绿地等林业园林资源实行全覆盖,让“一山一坡、一园一林”均有管护责任人,助推公园城市建设。
共治共建:
“林园一体”打通资源管护“最后一公里”
11月15日下午,记者走进成都孵化园附近的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看见办公室的桌子、凳子、沙发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资料文件。其中包括大量的林业园林资源数据,工作人员们一边忙着打电话,一边忙着敲键盘,对相关数据进行核对整理。
“我们核对整理这些数据,既包括城郊及偏远山区的森林资源数据,也包括城区的公园绿地、湿地、绿道等资源数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成都推行林长制工作的一大亮点是,将全域纳入林长制实施范围。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定位和使命决定了的。
前不久,成都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建立林长制的实施意见》,明确在全面推行林长制中突出生态共治、工作共推、形态共融、参与共建等关键环节。
“我们突出生态共治,体现林园一体新特点。”上述负责人介绍,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引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的基础上,明确了成都林长制范围覆盖森林、湿地、公园绿地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实现城乡林业园林资源保护全覆盖。
共治的抓手之一是共建。上述负责人表示,在都江堰、蒲江等先期试点的基础上,成都得到经验——林长制要落地落实,关键在基层群防群治。为此,成都正努力推动以村(社区)林长、监管员、管护员组成的“一长两员”为基础,村(社区)网格员为补充,社会公众(志愿者)广泛参与的林业园林资源管护制度,实施网格化管理。从而夯实林业园林资源管护“最后一公里”。
“我们正在谋划组建相关队伍人员。”上述负责人表示,针对成都林业园林资源保护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鲜明特质,将创新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推行林长制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探索“市民林长”“村民(居民)自治+林长制”等全新模式,激励社会主体参与共治,形成绿色发展新风尚。
还要共同推动。根据前述《意见》,成都将全面推行林长制与河(湖)长制、社区治理等有效统筹、有机贯通,系统构建“市统筹、区(市)县主责、镇(街道)运行、村(社区)落实”的整体运行机制,创新谋划林长会议、部门协作、工作督查、考核激励、信息公开5项工作制度,加快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的整体联动格局。
智慧化平台:
资源数据集中调用,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实现共治共建,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化、便捷化的措施手段,将为林长制实施提供高效动力,成都也在这方面发力。
当天下午,记者走进位于温江的成都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大楼,看到这里已经建成了一座机房。机房中有一台服务器和由12块屏幕组成的大屏幕,正多方位、多角度、全景展示着全市各类林长制管理核心指标、监管事件等信息,实时监控,变化一目了然。
“这是我们正在建设的林长制综合监管平台,去年开建,今年10月建成,正处于最后调试阶段,即将投用。”成都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资源监测室主任廖兴勇介绍,他们依托成都市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和成都市生态资源数据共享平台,连续四年发布成都市森林资源与林业生态状况公告,具备构建这一成都市林长制信息化平台的基础条件。
为什么要建这样一个平台?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林业资源数据纷繁复杂,过去从市级到区县再到镇(街道)、村(社区)都有各自的统计口径,而且数据资料经常更新,以至于统计的时候出现数据“打架”的现象,不利于相关工作措施制定推进和数据量化考核。这个平台,就是要破解这一难题。
据介绍,该平台将以遥感卫星、生态监测设备、无人机、森林哨位、虫情测报器、红外相机等多种监测设备为基础,结合林长、护林员巡护和群众监督等方法,构建起“天、空、地、物、人”一体化多感知网络,实现对资源消涨、环境监测、人员管理等数据的动态采集和可视化展示。
“我们这里不集中储存数据,而是建立系统实现对相关接入数据的集中调用。”廖兴勇说,将公园绿地、绿道等地图数据矢量化后接入平台,形成管护网格,为镇(街道)、村(社区)林长、监管员、管护员等划定“责任田”和“施工图”,实现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将来还可对接生态修复管理系统、古树名木管理系统、有害生物监测系统、森林防火监测系统等多项业务系统。
“平台还将面向公众,提供宣传展示、扫码查询、在线搜索、点评监督等林业园林信息服务。”廖兴勇说,如此旨在实现与公众的信息交互,引导公众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监督全市林业园林资源保护成效。(记者 王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