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 > 正文

成都新经济企业共论新赛道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成都新经济企业共论新赛道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2021-09-10 09:32:50 来源:

电子信息产业是成都“十四五”期间重点关注的五大优势产业之一,2020年也成为成都首个产值破万亿的产业。如何为该产业及时供给人才?企业如何参与高校人才的培养?

成都新经济企业共论新赛道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9月9日,成都新经济企业俱乐部系列活动——“成都新经济企业科创营(电子信息主题)”中,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投资机构、电子信息赛道优质新经济企业进行了前沿观点的碰撞交流,共话产学研融合,为新经济企业对接投融资资源,助力新经济企业高质量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是成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产业与城市共生共荣,齐头并进。”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企业服务处副处长彭朗说,近年来成都市新经济委企业服务处持续做好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双百工程”以及企业需求对接会等工作,全力构筑“以企业为中心”的新经济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希望企业能够在产业生态构筑中厚植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

成都新经济企业共论新赛道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中国工商银行成都分行公司部总经理唐杰说,工商银行总行在成都设立了总行级的科创企业金融服务中心,聚焦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三大重点产业,截至今年上半年,工行成都分行已累计为超过600户中小型科创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显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现有从业人员约51万人,预计到2021年所需的人才缺口23万人。”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于奇表示,人才短缺是集成电路跨越发展的重大瓶颈,加强校企协同进行人才培育是破题的关键。

随后,成都天衡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晓东从企业自身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出发,进行了“电子信息企业与高校人才培养与合作”的主旨演讲。详细介绍了天衡公司在产教融合上的系列实践,通过开展学历教育和职前培训,以及在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这两个方向上打造的课程以及课程实训所需的配套设备,打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

投资周期长、资本投入高、技术创新性强……电子信息产业更需产学研与产融结合协同,从而推动产业纵深发展。本次活动贯彻成都新经济企业俱乐部“连接政府,连接产业,连接资本,连接服务,连接创造价值”的宗旨,提升新经济企业交流活跃度,发挥政企交流的平台作用,加速企业成长。(王玥 川观新闻记者 张红霞 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