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 > 正文

成都市龙泉驿区打造创新创业就业者的“圆梦之驿”

成都市龙泉驿区打造创新创业就业者的“圆梦之驿”
2021-08-18 09:30:20 来源:

今年以来,成都市龙泉驿区委组织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要求,坚持突出创新驱动,立足区域作为成都“东进”、城市工业化、大运会“三个主战场”发展实际,以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为牵引,通过创立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完善政策体系、打造特色品牌,加速引育各领域、多层次高素质人才,持续为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能级提升等重点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在推动实现人才加速集聚、人力资源协同过程中,成都市龙泉驿区还注重通过选树先进特别是青年人才典型,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激发青年活力。

今年,成都美奢锐新材料有限公司员工杨成亮获评龙泉驿区“驿都工匠”。这位三十出头的工艺工程师,没日没夜地在车间钻研技术,成为生产技术骨干。在公司礼堂,杨成亮的一番获奖感言赢得现场热烈的掌声。

成都美奢锐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颜焰说,“比自己获奖还开心!”作为“龙泉驿英才计划”引进的高层次专家人才,颜焰扎根在此已近10年。“十年磨一剑”,她带领团队,用精湛的技术工艺和高质量的产品,叩开国际市场大门,也在这里收获了事业的成长和家庭的幸福。

聚人兴城,人聚城兴。调查显示,成都已跻身高校毕业生首选城市第四位,成为众多青年人才的“向往之城”。

人才“西行”、成都“东进”。作为成都“东进”的主战场,龙泉驿区正以求贤若渴的纳才诚意、完备坚实的产业基础、精准全面的礼遇关怀,吸引各类人才近悦远来,打造创新创业就业者的“圆梦之驿”。

2021年,随着成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纵深推进,龙泉驿区全方位布局、高效能落实,以全生命周期理念引领推动人力资源高效协同。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爱之、敬之。在龙泉驿区,杨成亮、颜焰们的故事,还在持续上演。这座不断进取的城与这群创新创业的人,共同诠释着新时代“聚人兴城”的样本。

为人才加油—— 优化双创平台 提升双创能级

因为“同创谷”帮助项目落地,成都圭目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桂仲成在龙泉驿区总部经济港埋头做研发,一干就是5年。

5年来,桂仲成带领团队,创下公司多个“第一”:全球第一台道面健康检测机器人、国内第一台地铁隧道结构病害检测机器人……如今,这些“龙泉造”机器人已经出现在世界各地。

但让桂仲成难忘的“第一”,是公司销售的第一台机器人——2018年,龙泉驿区作为该公司首个“吃螃蟹”的客户,出资近300万元,买下道面健康检测机器人。

“这就像是一颗‘定心丸’,激励着公司团队继续做研发的信心。”桂仲成说。

桂仲成出生在安徽、发展在上海,如今是一名“蓉漂”。创业之初,他辞去高薪工作,选择到母校同济大学与四川省推进省校战略合作的首个落地项目——龙泉驿区总部经济港“同创谷”入驻。

“入驻后,在龙泉驿区委组织部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顺利申报了多个项目,促进了公司发展。”如今,桂仲成不仅把公司落地在此,也把家安在了这片热土上。

在龙泉驿区,像“同创谷”这样的高品质科创平台载体还有不少,创新创业支撑平台矩阵持续建设壮大,不断发挥吸附人才落地、助力人才发展的作用。

龙泉驿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人才大厦)、人才生态园和多个新型人才工作站为主体,创新打造“两园多点”特色人才工作阵地,筑牢青年创新创业就业根基。

龙泉驿区的人才生态园有个特别的名字——“扎堆”。这是龙泉驿区委组织部采用市场化手段,牵手深圳一览网络打造的交流、培训、孵化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从其命名便可看出,这是龙泉驿区立足灵活化、特色化,拉近与人才距离的生动实践。

在打造特色化人力资源服务阵地的同时,龙泉驿区也紧紧围绕汽车产业谋篇布局,将人才双创空间的系统性、配套性、联动性与区域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紧密结合:中德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四川试验基地,未来交通与智慧城市创新技术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汽车智创活力港等一系列高品质科创空间相继投建。

大动作频频,让龙泉驿区成为行业高层次、领军型人才的首选之地。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龙泉驿区已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149家、双创孵化载体26.9万平方米。

让人才安心—— 畅通就业路径 增强情感归属

2019年,从美国犹他大学毕业的任柴,把落脚之地选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成为一名“蓉漂”。

任柴目前就职于成都虹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担任技术中心主任。对于这份工作,他有着不一样的成就感,“从实验室走向大生产,我在龙泉驿区真正成长为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推动者”。

对涌入龙泉驿区的各类人才来说,“蓉漂”是个具有认同感的身份,非但不“漂”,还平添稳稳的幸福感和满满的归属感。于是,他们有了这样的感慨:“‘蓉漂’之后无漂泊。”

让人才留下的,不仅是产业的高度、政策的精度,更是城市的温度。

青龙湖边、东安湖畔,人才公寓、人才驿站火热开工,“青春多巴胺·筑梦东安湖”产业社区正在建设,促进人才扎根龙泉驿区;纵观全区,“15分钟青年社交圈”渐次成型,为青年搭建交流互促平台,助力青年快速成长。

龙泉驿区不仅给予科研型人才施展才干的舞台,也让技能型人才收获“匠心”的成就感,更让刚踏出校门的学生找到投身社会的方位。

激发创新活力,组织举办第三届“东进杯”创新创业大赛暨“蓉漂杯”创业主题赛事,吸引286个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文创等领域项目参加,发布超过10亿元创新创业投资机会清单。

深化技能培训,举办各类岗位练兵、技术比武、达标竞赛5000余场(次),青年产业工人参与近10万人次;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公益培训系列活动,吸引140余名省内外高校学子赴龙泉驿区感知游学。

持续推进就业,累计组织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86场,提供岗位10万余个,促进城镇新增就业9800余人。

激活榜样力量,选树龙泉驿区首批“十大青年工匠”,积极创建“青年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立“传帮带”机制,加快培育更多有理想、有担当、有技术的青年人才。

无论你是哪一类人才,只要怀揣着创新创业就业的梦想,在龙泉驿区,就能找到适宜的位置。

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创新创造活动不断丰富,助推人力资源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这片热土上,共引育创新创业人才11万余人、技能人才20万余人,集聚各类人才60万余人,落户科创、新经济企业11200余家。

请人才放心——

今年,龙泉驿区成立了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推进组,推进组办公室设在龙泉驿区委组织部。

这是实施成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具体举措,也是保障青年创新创业就业持续推进的必要之举。通过引领实施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汇聚起青年对龙泉驿区的情感寄托、归属认同和心灵向往,形成广大青年选择龙泉驿区创新创业就业的美好图景。

专项推进组的设立,将过去分散在多个部门的创新创业就业工作资源统筹起来,全盘谋划、有效整合、协同推进,全区人力资源协同体系正加速优化升级。

龙泉驿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专项推进组目前涵盖了50余家成员单位,从组织部门、产业部门到民生部门,再到街(镇)、园区,多个职能单位拧成“一股绳”、共织“一张网”,为青年创新创业就业提供全流程服务保障支持。

2021年,龙泉驿区围绕全方位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多维度推动青年高质量就业、立体式增进青年情感认同三大重点,梳理13项重点工作,明确牵头单位、责任单位、项目清单,推进台账式管理。

协同之下,加的是高质量施策的效能,减的是部门职能交叉的壁垒。

给政策、给优惠,龙泉驿区还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出台《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新经济专项人才计划实施细则》,推动“1+9+N”人才政策体系提档升级,正在逐步迈入人才政策3.0时代。同时,强化专项工程金融扶持,落实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重点项目投资资金3100万元,全省首个专项“院士基金”在龙泉驿区注册成立。组织开展新经济创新生态合作大会、“校企双进”等各类活动50余场,从资源要素吸引人才转向全要素协同开发人才,以人力资源协同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聚人才、搭平台、给机会、建场景、优生态,人人都能成才、人人皆可出彩——这是龙泉驿区实施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用人才的实际感受来“说话”。青年人才任柴表示,精准匹配、协同开发,“蓉漂”们不仅来了,更能快速地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价值,实现自身成长与城市战略目标、产业高端发展的同频共振。

开放的龙泉驿呼唤人才,崛起的龙泉驿成就人才。未来,借助大运会赛事举办等重大机遇,龙泉驿还将上演更多精彩的“蓉漂”故事,释放更具青春活力的城市魅力。(吴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