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 > 正文

原创曲艺音乐剧《成都家书》在英雄壮举中“追光”平凡故事

原创曲艺音乐剧《成都家书》在英雄壮举中“追光”平凡故事
2021-07-27 09:32:10 来源:

7月22日的成都新声剧场,一部扣人心弦的文艺作品如一匹黑马,令观众眼前一亮。“震撼又惊喜!好看又感人。”“没有空洞说教,好真诚。”“整部剧很能带动人的情绪,又有四川曲艺的幽默。”走出剧场,大家兴奋地讨论着,意犹未尽。

原创曲艺音乐剧《成都家书》在英雄壮举中“追光”平凡故事

《成都家书》剧照。

当晚,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创排的大型原创曲艺音乐剧《成都家书》在川首演。该剧以抗美援朝战争作为历史背景,表现四川儿女在英勇战斗、保家卫国的同时,通过一封封“家书”传递真情,弘扬家国情怀的动人故事。

整个剧以小见大,以艺动人,《成都家书》连演三天后,口碑持续走高。这是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对“曲艺音乐剧”这一综合性舞台艺术的再次探索,也是其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出的原创作品。

万水千山见字如面家书典藏“铁汉柔情”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在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声中,由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创排的大型曲艺音乐剧《成都家书》拉开首演帷幕。

伴随着爆炸声、冲锋号声、飞机轰鸣声,战场已是一片焦土,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团奉命驻守阵地。战斗间隙,通信员邓北风将积压在后方一个多月的信送到志愿军战士手中,众人一下子热情高涨,看着一封封家书,大家仿佛回到了飘着回锅肉香、喝着盖碗茶的故乡成都。而其中,已经有十几封信无人认领……

原创曲艺音乐剧《成都家书》在英雄壮举中“追光”平凡故事

《成都家书》剧照。

杜甫诗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其中来自四川的志愿军人数众多。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志愿军官兵保家卫国,舍生忘死,与家人唯一的联系就是书信,在隆隆炮火中,“写信的人一字一句热泪滚滚,收信的人早已变成天上的魂”。四川省曲艺研究院以此为灵感,将志愿军与“家书”的故事通过艺术手法呈现在舞台上,通过传统艺术讲述这段悲壮的历史。

在《成都家书》中,典藏的是英雄们的“铁汉柔情”,彰显的是“小家”与“大家”之间的人文关怀。这些家书,有在长途奔袭的崇山峻岭间写下的情书,有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写下的血书,有年迈母亲寄往遥远战场的叮嘱,也有风华正茂的少女写给身处前线的未婚夫的思念……在前期创作中,《成都家书》主创团队采风时,一名抗美援朝老战士曾坦言:“不要叫我英雄,英雄们都没有回来。”正是这句话,打动了由知名编剧董玉方、导演杨佳音、作曲家顾磊、副导演毛军豪等组成的主创团队,奠定了本剧“在史诗叙事中挖掘细腻情感,在英雄壮举中捕捉平凡故事,在血色浪漫中塑造生动人物”的创作基调。

以小见大角度巧妙,质朴真情传口碑

在《成都家书》中,有家境富足,但充满理想主义偷偷参军的雷芳芳;有二次入伍,每晚抱着未婚妻赠与的绣花枕头入眠的班长魏草堂;有常常给母亲写信吹嘘自己英雄壮举的士兵胡天柴;也有不识字,只会将击毙的敌人画成圈寄给父亲的神枪手孟一枪……家书有温度,有细节,有平实的叙述与问候,体现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真实情感。

曲艺艺术长于以小见大,用朴素的细节向观众传递动人的力量。著名曲艺家、巴蜀笑星沈伐,也是该剧的观众之一。“我今天一直是含着泪在看这部剧,它一直在感动着我。”沈伐坦言,在剧里的战场上听到金钱板、扬琴,让人觉得很亲切。“我首先要打一个‘好’字。”著名编剧严西秀认为,题材以小见大,角度巧妙,整部剧打破时空局限,将亲人朋友之间心灵上的沟通自由勾连在一起。

“感动”“含泪”是不少专家提到的关键词。剧中,父母对孩子的牵挂,战友之间的情谊,处处传递着真情实感。四川省剧目工作室主任丁鸣也是眼含热泪看完这部剧的,他认为,这部剧是写给抗美援朝英雄的壮歌,家书的柔情和英雄的壮举形成对比,碰撞出火花,进而产生一种悲壮感,令人久久不能平静,并把整个剧推向高潮。

“很震撼也很感人,这样直击人心的主旋律作品打动了我。”成都观众杨芸表示,一直以来,自己对曲艺艺术的印象还停留在金钱板、谐剧等节目上,没想到搬上大舞台后,还能以小见大,表现如此宏大的题材,“十分难得”。

不仅普通观众认可,也有不少专家表达对这部剧的喜爱。曾获“文华奖”的国家一级导演查丽芳说:“万水千山,见字如面。我对这部剧很有感情,音乐很好听,歌词写得很好,还可以再深挖一下。”查丽芳祝愿这部剧在打磨升级后,更上一层楼。

“人为啥子要打仗哦?”“人为啥子欺负人哦?”面对观众,《成都家书》讲故事的小切口质朴动人;面向时代,《成都家书》剖析追问的问题深邃深刻。编剧董玉方介绍,《成都家书》讲述的是战场与故乡之间的铁骨柔情,表现的是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生命追问,歌颂个人与家国之间的崇高精神。

锐意创新深挖品质,精品力作体现“中国精神”

在《成都家书》专家研讨会上,曲艺音乐剧的体裁,也成为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曲艺音乐剧这种形式,让我们看到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对传统文化新探索的努力。”丁鸣说。

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四川曲艺,与作为舶来品的音乐剧交融在一起,会产生怎样的张力?《成都家书》正身体力行,践行着对传统文化的时代思考。

这思考背后,离不开青年曲艺人的锐意进取。传统曲艺传承讲究口传心授,说学逗唱,而音乐剧制作需要演员有标准的音准,富有表现力的音色,对人物角色能借助台词、舞蹈等元素进行综合表达,这就需要青年曲艺人跳出舒适圈,一词一句“抠”品质,变成“业务多面手”。

这思考背后,离不开艺术的探索,它以音乐为重,还包含整个综合性舞台。“为适应舞台表现,《成都家书》的音乐更抽象化,包含内容也更丰富,贴合年轻人的现代审美,但内核与传统紧密联系。”顾磊认为,《成都家书》虽然不会单独出现某个曲艺曲种的表演桥段,但几乎所有音乐都是以扬琴、清音等极具四川曲艺特色的艺术门类为旋律进行创作发挥。现场音乐还加入了双管编制的交响乐团及歌队助唱,还有360°旋转环绕舞台,制造具有“电影沉浸感”的LED动态音画……以丰富的视听色彩多层次体现四川儿女的家国情怀,让观众接受红色文化的精神洗礼和思想升华。

实际上,《成都家书》的背后,是创作团队对艺术的多年深耕、创新和持续发力。近年来,四川省曲艺研究院不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创作生产出大型谐剧《永不落幕》、曲艺音乐剧《山高水长》、四川清音《绣蜀》、竹板对打《家庭总动员》等一批具有四川特色、巴蜀气派、中国精神的精品力作。据四川省曲艺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原创曲艺音乐剧《成都家书》还将计划前往四川省各地巡演,还有望系统性地推出“四川曲艺音乐剧三部曲”。

“中国的音乐剧就是应该到民间去,到大自然中去,到地域特色里去。”在音乐剧领域深耕多年的导演文硕,热情鼓励曲艺音乐剧,他认为中国音乐剧应该有强烈的中国味道、风格、品格,曲艺和音乐剧结合,是一件“震撼又神奇”的事,曲艺中的说唱、音乐剧里的歌舞综合性立体呈现,这是整部剧的魅力所在。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叮当等,也为四川曲艺人不断改革探索而点赞。“在这场大戏里看到了那么多后起之秀,他们的表演进步很大,值得期待。”

四川曲艺,未来可期。 (文 莫里 图片由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