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 > 正文

“链”式走强 峨眉山茶挺进迪拜世博会

“链”式走强 峨眉山茶挺进迪拜世博会
2021-07-19 09:18:49 来源:

7月8日,峨眉山市双福镇小河村,万亩茶园绿浪起伏。峨眉山市琼花茶果家庭农场负责人沈小琼,正忙着指导工人采摘夏秋茶。

再过两个多月,产自峨眉山茶核心产区——西北部高山生态茶园的峨眉山绿茶,将在迪拜世博会的中国馆内“飘香”,并作为官方指定国礼绿茶,赠予全球宾客。

峨眉山市是四川茶业十强县、千亿川茶核心区。近年来,该市依托技术创新、龙头带动,推动特色茶产业“链”式走强。“峨眉山茶”区域品牌价值已达38.14亿元,居全省第二,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首批保护名录。

科技支撑 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走,上山看看。”沈小琼利索跳上小货车,开至山顶。她指向对面两个翻红的坡改梯茶园说,“已换上奶白茶和中黄2号。”奶白茶鲜叶今年卖价最高可达380元/斤,中黄2号的出厂干茶价已达3000元/斤。

2014年,沈小琼在双福镇小河村流转430亩土地种植茶树,并进行茶叶加工,今年销售已达1900多万元。

换上的奶白茶,来自13公里外的“嘉峨茶谷”种质资源圃。“嘉峨茶谷”种质资源圃是峨眉山优质茶叶种源“基因库”,其重要功能是对优良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其中,良种繁育区扦插的90万株奶白茶茶苗,已销售近40万株;品比园中,引进54个品种,通过培育比选,适时筛选出适宜本地栽培的替换品种。

峨眉山市与中国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设产业园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茶叶机械重点实验室等,将科技创新嵌入茶叶全产业链,科研经费投入较去年同比增长18.6%,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5.2%。

峨眉山市健全“科研院所+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形成对茶叶、茶衍生品、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到成果推广等的全方位服务,科技助农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龙头带动 提升市场竞争力

位于峨眉山市双福镇的大西南茶业市场,每年吸引浙江、江苏、安徽等20余个省市的经销商入市交易,年交易额超过100亿元。峨眉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简玉林认为,产业链的吸附、企业唱主角,是大西南茶业市场诞生于峨眉山的关键。

峨眉山茶已实现种植、生产、加工、物流、销售全产业链布局。全市有茶叶加工、销售企业456家,茶园面积23.1万亩。带动小凉山、乌蒙山地区13个贫困县4万余户群众脱贫奔康,并辐射带动乐山市发展茶园110万亩,竹叶青、峨眉雪芽等峨眉山茶“五朵金花”不断发展壮大。

“公司有400多家专卖店,带动茶园种植面积达50万亩。”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先洪表示,竹叶青引进数字化生产线,实现大师工艺数字化、标准化,确保产品的品质稳定和可控。品牌和渠道持续走强,产品议价能力不断提高,10万茶农年人均增收近2000元。

下一步,峨眉山市将立足大西南茶业市场,整合加工、冷链物流、仓储、金融等现代要素,打造茶城综合体,形成峨眉山茶新地标;建设检测研发中心,延伸产业链条,促产品提档升级。

茶旅融合 融出产业发展新特色

过去,西北部高山生态茶园内青春村的村民,靠山“吃”茶。如今,立足茶文化,村集体经济组织引入专业公司共建民宿集群,闲置宅基地被盘活,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青春村焕发新活力。

峨眉山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茶旅融合的亮点工程——“嘉峨茶谷”项目,正按3A级景区建设标准,加快推进。“茶艺培训中心、产品展销中心、手工制茶培训基地已投入使用。”项目负责人马丽萍介绍,未来还要建5G网络直播孵化基地,打造以茶为主题的农文商旅产业服务孵化园,5年内要实现10亿元营收。

用一条产业环线串联茶与山,同步建设美丽乡村,峨眉山市走出茶产业与休闲度假游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子。

如今,峨眉山茶产业年综合产值138亿元,三产比重为15:75:10,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三产就业4470人,人均茶旅收入达2.4万元/年。(记者 曾小清 刘付诗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