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 > 正文

两座高铁站 重塑城市经济版图

两座高铁站 重塑城市经济版图
2021-07-15 09:39:05 来源:

开栏的话

郡县治,天下安。两年前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对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部署。两年后,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新态势、新格局?

在这个夏天,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行走全省部分高铁沿线县区市,进车间、访园区、问企业……感受高铁开通给地方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记录观察这里的城乡变化、产业发展,感受“飞驰的县域经济”,为您带来来自一线的县域经济发展新动态。

敬请垂注。

两座高铁站 重塑城市经济版图

邻近内江东站的吾悦广场即将开门迎客(唐广/摄)

小镇故事

尽管“白马北”说起来有些拗口,颜家彦还是坚持用普通话同记者交流。“白马北站开通后,我们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前来对接的企业越来越多。”这位内江国际物流港服务中心经济合作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把四川话换成普通话,是工作要求,也是现实所需。

改变的不仅仅是口音。记者在内江市市中区白马镇采访时发现,这里正上演一个白马换“马”的故事。

白马换“马”记

速度换挡从小站慢车到快慢结合

白马镇,原名白马庙,自明朝时便已形成市镇。地方志记载,这里曾是古道井内路上的一个驿站,自流井的井盐往往经此汇入东大路,分发至成渝地区。

从徒步行、马车载开始,白马换“马”的故事一路上演。

1958年,成渝铁路建成通车不久后,内江在白马镇新建“内江南站”。这是一个以货运为主的小站,承载着周边商贸流通的重任。2018年,“内江造”产品在该站首发“蓉欧+”东盟国际班列,驶向东南亚各地,成为这座小站的高光时刻。

近几年,白马发展速度继续换挡提升。

2019年内江在此规划国际物流港,2020年7月进场主体施工。国际物流港总体规划面积55平方公里,绵泸高铁横穿其核心区域,并在此设置白马北站。原有的“内江南站”同白马北站背靠背,分别承载四方客流、物流,是物流港的集散中心。

高铁以承载客流为主。“人员交往是商贸流通的前提,所以高铁对物流港意义重大。”颜家彦说,绵泸高铁内自泸段开通运营后,已有不少客商循线而来,带来了不少商机与人气。与此同时,当地也在规划发展高铁快运业务,开展生鲜配送等特色服务,“如通过快慢结合的方式,把东南亚的水果送上消费者的餐桌。”

货运慢车,仍是承载物流的主力。几乎与绵泸高铁内自泸段投运同步,内江期盼已久的隆黄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也正式开工,即将彻底打通内江南向铁路货运通道。颜家彦介绍,内江国际物流港正在建设铁路专用线,将进一步优化货运铁路站场,让这里成为物资集散的枢纽。

产业换向从本地流通到内畅外联

白马镇街口,一家专营豆花与牛肉的老店久负盛名,高铁带来的人流正令其快速“出圈”。店老板周勇说:“原来食客主要是本地人,现在要面对更多外地人了。”

小到美食店,大到小镇,产业能级转换正在进行。

走进内江国际物流港的核心功能区,天府烤卤总部基地项目即将建成。“这里既是食品加工基地,也是电商物流中心。”企业负责人介绍,天府烤卤把“中央厨房”选址于此,就是希望通过其便捷的物流服务,服务分布于全省各地的门店,“项目建成投产后,当年即可服务公司连锁门店800家以上,投产5年可服务连锁门店1500家以上。”

天府烤卤项目着眼于对“内”辐射,邻近的内江保税物流中心(B型)项目则着眼于对“外”联通。

目前,中心仓储、查验等设施已全部准备就绪。“现在只等批准。”内江蓉欧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投资运营相关负责人李钦楠介绍,建筑面积超过9万平方米的内江保税物流中心(B型)目前85%的仓储面积都已被预订。

内江国际物流港内另一个重头项目——新华·“蓉欧+”东盟国际物流中心主体工程已经完工。项目投用后,东盟等地区的水产、咖啡、茶叶等商品可通过内江中转、销售、配送,川南区域的特色产品也可销往中国港澳、东盟和欧洲等地区,推动更多“内江造”进入国际国内大市场。

“今年,内江国际物流港的建设进入功能成型、产业孕育和开发提速的重要阶段。”内江国际物流港服务中心主任李焰如是说。

白马换“马”,小镇为市中区发展注入新动力。

飞驰秘诀

走出绵泸高铁内江东站,商业街区零距离衔接,住宅小区步行即达,公园绿地沉浸其中——这是位于内江市市中区的城南新区,也是内江人的“高铁TOD”。

在内江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高铁企业拉来“最强大脑”。在内江首个新经济产业园内,入驻企业的高管团队经常搭乘成渝高铁往来于成渝与内江之间。

内江市市中区正着力把高铁变成“磁铁”,以高铁站为中心,打造城市新商圈,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

高铁变“磁铁”,聚势成“圈”

围绕高铁站布局城市成为候车室和会客厅

卓逸·三元汇项目与内江东站门对门,张淋星是项目的营销总监,他把这里称作“内江人的太古里”:“未来前往内江东站坐车的乘客,可以到这里吃特色美食、买地方特产,甚至住一晚民宿酒店。”三元汇项目将通过地下室与内江东站连通,无缝衔接。

邻近的吾悦广场等商业体也即将开门迎客。

在内江东站南侧,香港新华集团投资建设的国际金融中心正加快建设,高达150米的主楼将刷新内江的城市天际线。

“高铁开通之后,城南新区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国际金融中心策划部负责人庞伟告诉记者,内江国际贸易类企业、内江知名企业、内江区域银行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将集中入驻该项目,为内江提供国际物流港及高端商务配套的重要功能性服务。

以内江东站为中心,内江市市中区的城南新区已见雏形。这背后,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谋划”的过程。

原来,在绵泸高铁线规划出台前,市中区已因城市发展需要将城市发展重心放在城南。就在集中力量打造城南新区的过程中,高铁线规划出台,明确要经过这一区域。

“当时区里有些同志对高铁线从城南新区经过不理解,认为这样会打破原有的规划,影响城市发展。但内江东站的位置确定后,大家接受了这一安排。”内江市市中区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绵泸高铁的建设,我们开始谋划如何让高铁站和城市新区的发展产生良性互动。”

现在内江市市中区的规划中,内江东站是市民的出发点,城南新区则是内江东站乘客的候车室、落脚点和会客厅。

聚焦智力提供“拉”来一座新经济产业园

一个多月前,内江土生土长的汇宇制药上交所科创板IPO首发获交易所上市委会议审议通过,拟募集资金19.07亿元。

用较低的成本投入获得更好的智力支持,汇宇制药董事会秘书刘静默介绍说,企业将研发中心设在成都天府新区,生产基地置于内江。

“此前成渝高铁开通,拉近了成都与内江之间的时空和心理距离,为内江企业吸引来了顶尖的科研人才加入成都团队,方便了经常往返于两地的技术骨干,加强了研发与生产之间的沟通。绵泸高铁则方便输送川南地区大量高校毕业生和劳动力到内江,持续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支撑。”刘静默说,公司已将目光瞄向了四川轻化工大学等川南高校。

高铁不仅为一家企业拉来了“最强大脑”,还“拉”来一座新经济产业园。“我们正在加快内部装修进度,9月底园区整体投运。”园区运营公司内江市大合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运营经理邓旗介绍,目前已在园区注册的企业有57家。

记者梳理后发现,园区近三分之一的企业都存在一个共性:投资人、高管团队在成都等地,运营、生产团队则在内江搭建。

内江市市中区商务和经济合作局电子商务和物流促进股股长邓烜钢说,企业能被“拉”来内江,区位优势,尤其是高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现在,入驻企业的高管团队经常搭乘成渝高铁往来于成渝与内江之间,交通便利缩短了时间、压缩了空间,这也为地方新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唐广 罗尹 罗清心 记者 王国平 刘川 吴忧 宁宁 王若晔 郑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