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 > 正文

一年内获批两个“国字号”实验室 四川是怎样做到的?

一年内获批两个“国字号”实验室 四川是怎样做到的?
2021-07-07 10:23:13 来源:

7月2日,成都温江。随着红绸缓缓揭开,四川“上新”两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是四川在农业、中药两个领域的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家聚焦粮食,是依托四川农业大学建设的省部共建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家关注中药,是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建设的省部共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至今,四川已有16家实验室进入“国家队”。回顾四川“国重”实验室创建历程,省科技厅厅长刘东直叹“不易”。

一年内获批两个“国字号”实验室,四川是怎样做到的?

实力强 入选门槛高、竞争激烈

入选“国家队”为什么难?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楠说,因为能级高、门槛高、竞争激烈。

王楠分析,这类高能级平台强调“独一性”,一个领域只集中力量布局一个。因此,入选者需要在各自领域中处于尖端位置。同时,业内人士注意到,当前国家正探索建立国家实验室体系,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逐渐放缓了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批复。

“此次获批,是对两个新成员科研实力的认可。”省部共建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党委副书记戢俊臣说。该实验室设立作物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作物与有害生物互作、作物环境响应与生理、作物种质创新与品种设计等4个主要研究方向,开展前沿性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近年来,他们的基础研究论文屡屡见诸国际顶级期刊,选育作物国审品种50个。

藿香正气液、三七通舒胶囊……省部共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裴瑾列举了一堆他们科研成果转化的药品。该实验室建立中药资源创新研究平台,针对中药资源关键核心问题在西南特色中药资源的种质保存与创新、多维评价、转化机制与调控3个方向开展研究工作。近年来,该实验室引导推动我省中药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实验室楼下一个“巨型冰箱”里存放着3万多份中药种子。这是全球最大的中药种质资源单体库,也是该实验室入选“国家队”的支撑。

抢时机 众人拾柴群策群力

今年1月,当记者来到四川农业大学时,这间实验室还叫作“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取下这个“筹”字,他们花了10年。

戢俊臣几乎参与了实验室筹建的全过程。自2010年起,学校就在向科技部争取创建学科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8年,国家重新启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批复,两个实验室也抢抓这次机遇。

戢俊臣回忆,那时实验室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学校也成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更有底气。分管副校长几乎每周到国家级、省级科技管理部门对接;省委省政府和省科技厅、教育厅、中管局等部门及地方政府也大力支持……2018年6月,学校举行重点实验室建设专家咨询会,请有关专家为实验室把脉。

2019年,两家实验室顺利进入四川省和科技部省部会商议题。

今年1月12日,两家实验室顺利拿到科技部批文。根据科技部相关批复,两家实验室将在科研项目申报、人才团队培养、科研条件建设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得到重点支持。实验室依托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也将优先保障实验室建设人财物等发展所需,支持实验室探索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管理模式和制度,给予实验室相对独立的科研自主权和人事决定权。(记者 徐莉莎)

原标题: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