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四川报道 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四川甘孜州乡城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刘成忠,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7月1日,在建党100周年之际,笔者对刘成忠进行了专访。
问:您在开展脱贫攻坚攻坚工作刚开始遇到哪些困难?
答:在开展脱贫攻坚攻坚工作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对相关政策掌握理解还不够,对如何发挥农业工作者在脱贫攻坚的定位把握还不准。
问:您是怎么解决所遇见的困难?
答:我对每份县攻坚办下发的文件都进行了认真的研读,从政策角度进 行了深入掌握。特别是针对农业工作者如何在脱贫攻坚中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我还多次到县攻坚办进行询问。在经过县攻坚办同志耐心的解释,我自己也多次进行总结,找准自己的定位。作为一名农业工作者,就要立足自己的业务,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入一线及时给老百姓讲解政策,推广农业技术,解决老百姓眼前的种养殖业方面的问题,才能发挥自己在脱贫攻坚的最大作用。
问:农业上的政策多,面对这些新政策和技术推广,如何尽快了解和掌握的?
答:作为农业工作者,自己的业务素质是最关键的。每次有了新的农业政策来的时候,我都会第一时间进行学习,想一想也是这样的,如果我自己都不先掌握又怎样去指导别人呢?比如就在今年5月份的时候,我到水洼乡郎冲村去的时候,就遇到果树生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第二天便到成都去找农业专家商讨解决方法了,说实在的,果树长势是季节性的,如果遇见问题不马上想办法解决,将影响老百姓一年的收入。
问:在具体工作中,您遇到有没有棘手的问题?
答:2017年,我责负责在洞松乡建立了松通酿酒葡萄示范点110亩。老百姓种是种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是酿酒葡萄,很多老百姓就只注重产量,不管葡萄的品质好不好,所以也就不重视提质增效技术的应用。这也就和加工葡萄的企业出现了矛盾:如果葡萄品质不好,生产出的葡萄酒不符合标准,那企业干嘛要收你葡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和乡镇村沟通,让老百姓必须按技术要求来种植、管理葡萄。从2018年到2020年三年,洞松乡酿酒葡萄销售总收入122.6万元,平均每户每年酿酒葡萄销售收入2.04万元。
问:我们这里的老百姓接受农业技术的熟练度如何?遇到接受能力差的百姓,您如何开展技术指导的?
答:说实在的,我们这由于地处高原,村民的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相比内地发达地区来说普遍不太高,不像一些其他地区的村民,一给他们说就会懂,我们这边是必须下田指导,带着他们做。为了让老百姓掌握实用技术,我和同事平均每周有两天都会下田间、果园手把手地进行指导,教他们应用技术。有时候,遇见了手把手教都不会的村民,我还会反复的做示范,叫他亲自操作,纠正没有做对的地方,直到他学会了,我才离开。
问:既然我们这的老百姓接受农业技术的熟练度不高,那么如何推广新品种?
答:要让老百姓接受和应用新品种,必须要让她们看到新品种的好处,比如产量高、能抗病、口感好等。我们推广新品种,都要先论证选择,再经过试验示范,让老百姓亲眼看到新品种到底好在哪里、优在什么地方。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新品也就能顺利推广了。记得在2019年,我引进了少量草莓新品种在香巴拉镇信沟村试种,中途有老百姓说:“这是他们叫我们种的,也不知道能不能卖钱”。通过加强技术指导和管理,最好的一户0.4亩地的草莓销售收入达到了1.1万元。该村群众看到了草莓的增收效果后,强烈要求种植草莓。我通过引进新品种、加强技术指导应用,2020年该村13户种植6亩草莓,销售收入达到19.6万元,户均收入1.5万余元,亩收入3.2万余元。这就是让群众看到实效后激发的新品种推广的新动能。
问:我们这地处川西高原,如何建立百姓长久致富渠道?
答: 据我了解,过去啊,很多老百姓都自己家里种植水果,品种老化,管理技术应用不到位,产品量少、品相差、商品性低,藏猪、藏鸡也是分户分散养殖,没有规模、没有品牌,销不出去,只能自己食用。而且,我们这的村民很依赖两个季节的收入,一个是4-6月的虫草收入,一个是8-9月的松茸收入。这两个收入是自然给予的,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如果想要固定地有保障的收入,就必须要有一个发展的产业。为此,我和同事进行了实地调查,先后建议建立了乡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特产品加工园和“1+5+20+200”藏猪养殖基地,通过“南种北养”的模式,促进苹果、藏猪成带、成片、成规模发展,将群众过去的群众散养散种自给自足变为企业下订单收购,让群众有了尺寸稳定的收入。
问: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您是怎么做的?
答:2020年新年伊始,突如其来的疫情,老百姓大都居家隔离,这对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到了3月份,正值村暖花开的季节,又是村民春耕备耕的重要时分。为了不影响老百姓春耕生产,保证防疫、脱贫两不误,我和各乡镇商议,在人员不聚集、戴口罩等安全保障的条件下,恢复老百姓春耕备耕。为了及时解决老百姓在春耕备耕中所遇到实际问题,我和单位同事商量建立了由各乡镇农技员组成微信群,如果哪户村民有问题,便由乡镇农技员拉入微信,用视频的方式进行问题解决。
问:在深入基层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比较危险的事或难忘的事情?
答:记得我和三名同事在2011年7月6日到热打乡指导油菜蚜虫防治,返回县城途径马鞍山时,遇到大雨路滑,车辆冲出路外,整个车身四分之一在崖边悬空,事后有些后怕。但每当农户有技术需求,我也仍然一如既往的深入田间、果园开展技术服务。
问: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你家人如何看待或家里发生了什么事?
答:有同事曾玩笑说:我爱苹果树胜过了爱自己的儿子。其实,我最亏欠的还是我爱人和儿子,爱人生病输液、到成都做手术,我都不止一次的因工作没能在身边照顾。儿子在外地读书,我只能在电话里鼓励他认真学习,要做社会有用的人,但实质性的关心帮助很少。我能安心地投入脱贫攻坚工作,全力农业科技服务,真的离不开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问:通过开展这么多年的工作,您有哪些感悟?
答:看到群众把技术应用到位了,看到水果、蔬菜、粮油长好了,看到老百姓增收了,我会不自觉地发自内心的高兴。我作为一名农业工作者,面对的是农村、农业、农民,是生产第一线的人员。在工作中,就要不误农时、不惧风雨、不怕烈日、不怕吃苦,与老百姓面对面的接触,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把办公室搬到老百姓面前,把政策讲给百姓听,手把手传授技术。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既然从事这一工作,对于一种新技术、新品种、新经验,我就有责任推广好;其次自己要勤奋。农业工作本身就是一个苦差,要多跑,多到基层一线去,千万别想一天呆在办公室,那样会什么都做不了。再次要多思考。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善于总结产生问题的根源,发现问题产生的共性,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才能不断提升自我,更好地开展工作。
问:下一步,您有如何打算?
答:今年2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这份荣誉属于集体,属于我们奋斗在基层的每一位科技人员,虽然再过两年,我就要退休了,但我还想实实在在地做成几件事,当好老百姓的勤务员。在下一步乡村振兴工作当中,我将进一步做好科技支撑,为乡城的发展做出我最大的贡献。(文 吴远胜 肖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