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四川消息(朱辛)2021年5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法治蓝皮书《四川依法治省年度报告No.7(2021)》发布暨2021年中国法治发展与展望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蓝皮书指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重要命题。时代发展变革深刻影响监狱罪犯回归工作。刑释人员重新犯罪、职业犯罪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监狱是国家刑罚执行机关,是化解社会尖锐矛盾的特殊战场。回归工作是监狱治理的向后延伸,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聚焦回归工作短板,研究和剖析回归人员重新犯罪,是监狱回归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命题。
蓝皮书指出,四川监狱通过对全国近年重新犯罪情况以及相关省份回归人员重新犯罪进行深度调研,对四川监狱在押罪犯中部分重新犯罪人员开展问卷调查,发现重新犯罪的发生与变化与七大因素密切相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与人口流动性呈正相关,与就业情况存在相关关系,与首次作案环境呈相关性,与首次犯罪经历呈相关性,与刑罚体验呈负相关,与“双低群体”呈正相关。
蓝皮书指出,我国正面临社会变革转型、社会矛盾因素增加的复杂国情,重新犯罪在发案趋向、形态趋向、区域趋向、结构趋向等方面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回归人员融入社会形势值得关注。一是全国刑事立案逐年下降,刑释人员重新犯罪不断上升;二是全国严重暴力犯罪大幅下降,刑释人员重新犯罪大案要案日益突出;三是回归人员重新犯罪地由本地犯罪向跨区域流动转变;四是回归人员重新犯罪类型以财产型犯罪为主,手段方式更加多元。
蓝皮书指出,重新犯罪原因与当前罪犯回归后面临形势息息相关,是一个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复杂社会问题,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一是回归形势政策方面原因。城市化背景下犯罪及其重新犯罪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二元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保障机制等密切关联。二是回归机制方面原因。刑释人员重新犯罪回归机制方面问题突出表现为过渡保障对接不畅通、家庭支持系统有缺失、社会接纳机制不足。三是监狱治理方面原因。回归人员重新犯罪形势不容乐观,反映出当前监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新时代国家治理要求还不相适应。
蓝皮书指出,在国家治理的宏观视角下,立法规范、司法追诉已与时俱变,回归工作已从单纯的政府部门安置帮教、零散自发的社会帮扶救助,转化为具有明确目标任务和措施的社会综合治理体系的重要链结,亟需从国家、社会和监狱三个层面全方位构建罪犯回归工作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形成以国家治理为导向、社会治理为重心、监狱治理为基点的刑释人员回归工作社会综合治理格局。
一是构建顺利回归的社会治理政策。刑释人员的顺利回归与国家城市化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市民化社会结构、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保障和社会包容环境等方面密切相关,需要从宏观上构建刑释人员顺利回归的社会治理政策,降低重新犯罪率。精准构建社会托底政策。科学研判经济转型中弱势群体问题,特别是刑释回归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快速反应、及时回应,实现科学托底、人文托底,助力他们走出困境,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增进政治认同、社会认同、制度认同。科学调控城市化发展。推进东西部融合发展,优化对中西部资金投入和产业战略布局,从单体城市向现代城市共同体转型,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群、引领区域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大城乡要素供给,推动城乡产业升级,构建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为刑释人员充分就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引导树立正确社会心态。准确把握社会舆论、社会心态的变化规律,营造包容回归人员社会氛围,构建理性平和的回归环境。
二是建构预防重新犯罪的刑释人员回归治理模式。入监是罪犯回归社会的起点,监狱和政府相关部门应当从入狱服刑阶段开始,围绕再社会化目标,从完善机制建设、变革改造方式、健全组织功能、强化智能运用和着力队伍建设等方面建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适应的新型现代文明监狱回归改造治理模式。着力机制完善,从分散到系统。以建立系统的法规体系为引擎,通过把回归人员保护纳入法治轨道、构建“假释为主、减刑为辅”刑事奖励机制、构建监禁刑与非监禁刑相互贯通的刑罚执行体系,实现由行政绩效色彩浓厚的监狱管理向法治服务特征鲜明的监狱治理转变。着力方式变革,从被动到主动。准确把握新时代押犯结构变化,增强罪犯改造内生动力,提升罪犯刑释后回归适应能力,着力价值观重塑改变罪犯犯罪人格,实现由底线安全向治本安全的根本转变。着力功能健全,从粗放到精深。完善监狱功能布局,提升现代监狱治理与监管改造现实需求的匹配,全力推动由形态单一、粗放管理到功能齐备、分类科学的监狱形态布局的治理转变,实现片面强化监狱惩戒功能到刑事司法执行的理性平和的理念转变。着力智能运用,从经验到精准。实施监狱大数据战略,构建监狱信息动态感知、数据精准分析、业务智能辅助、防范安全可控的科技应用新格局,促进罪犯改造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实现从模糊改造到数字改造的根本转变。着力能力提升,从看守型到专家型。强化队伍政治引领,优化队伍专业培训,拓展队伍职业发展空间,打造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队伍。
三是构建多元共治、狱地联动回归治理模式。刑释人员顺利融入社会,需要社会和监狱共同努力,以“社会治理+现代科技”为抓手,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着力点,从“搭建就业创业帮扶平台、构建社会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强化重点领域犯罪风险预警预测”三个层面,推动形成狱地联动、共促共建的回归治理格局。搭建就业创业帮扶新平台。通过“实施困难人群就业优先战略,给予就业创业社会保险补贴,以及规范就业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配套措施,促进回归人员重新就业创业。构建社会综合治理防控体系。采取深化安置帮教工作组织建设、延伸社会帮教长效机制,以及构建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社会治理“五治”新格局,形成网络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强化重点领域犯罪风险预警预测。由被动反应向主动化解转变,加强对产生违法犯罪源头因素的智能研判,通过完善网络空间治理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重新犯罪高危群体动态监测机制、建立社会危机与犯罪风险评估标准体系,实施前端预防,扩大预防效果、减少重新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