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四川消息(朱辛)5月12日,山区地质环境灾害风险防控高层论坛暨纪念汶川地震十三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地灾国重实验室)举行。
会议现场 供图 成都理工大学
据了解,本次论坛旨在响应联合国大会《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难风险框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气候、生态和民生”CEL计划,集结全球学者智慧,提升受灾严重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助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刘清友致辞 供图 成都理工大学
开幕式上,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刘清友对莅临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期待此次论坛为各国山区灾害风险防控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事业奠定坚实基础、创造合作交流契机,为进一步提升全球防灾减灾水平及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世界气象组织助理秘书长张文健致辞 供图 成都理工大学
世界气象组织(WMO)助理秘书长张文健在致辞中谈到,减少灾害风险一直是世界气象组织最重要的优先事项之一,对降低山区的灾害风险工作亦越来越重视。他希望通过这次圆桌对话,找到合作路径,共同建成全面有效的预警系统。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灾害与冲突主任GaryLewis 供图 成都理工大学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灾害与冲突主任GaryLewis对十三年前在汶川地震中遇难的人民表示深切哀悼,并从水灾害、雪崩等自然灾害深入阐述了科学保护环境,提升灾害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国际山地综合开放中心(ICIMOD)总干事Pema Gyamtsho表示,灾害防治需要全球跨界合作,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乐于与中国等主要成员国合作,为山地地区人民创造一个更安全、更健康、更繁荣的未来。
专题报告交流 供图 成都理工大学
论坛中,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气象组织、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特文特大学、地灾国重实验室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通过十场专题报告就加强减轻山地灾害风险科学政策界面的经验和防灾减灾科学政策对接进行了交流探讨,内容涵盖地质灾害在不同时间和尺度演化的主要研究、如何在变化的环境中进行风险降低计划的多灾害风险评估、地震后泥石流对社会易损性和震后风险演化的影响、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减少灾害风险和提升抗灾能力等议题。
此外,与会人员还在圆桌讨论中围绕减轻山地灾害风险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作平台和机制共建工作进行了头脑风暴。多位与会专家指出,为了更好的应对气候变化,降低山区灾害风险,需要加强多国-多组织及科学-政策之间的合作。借此,地灾国重实验室提议与各国、各组织联合建立山区地质灾害风险防控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与政策联盟。
保障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减轻山区灾害与环境风险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此次论坛从如何加强科学与政策的协同作用出发,聚焦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充分凝聚国际共识,谋划防灾减灾合作新路径,探讨实现降低山区子灾害与生态环境风险的综合解决方案,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中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