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市州 > 正文

首善通川 精准打好稳就业促创业“组合拳”

首善通川 精准打好稳就业促创业“组合拳”
2021-12-02 10:46:59 来源:

中华网四川报道: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通川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近年来,达州市通川区加大对就业创业支持力度,通过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强化重点群体就业保障等稳就业措施,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援助服务,进一步搭平台、强服务、提质量、纳贤才,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建成“品质通川”、共享“有礼之城”,率先建设达州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夯实了基础。

首善通川 精准打好稳就业促创业“组合拳”

大学生创业项目

社区帮扶 照亮前方坦途

“多喝水、多锻炼,大病小病都远离……预防常识不能忘,战胜感冒我最棒!”通川区东城街道办事处凉水井社区活动室内,杨林正领着一群孩子,学预防流感的顺口溜。

“杨林之前是社区登记的失业人员,现在是社区的‘爱心妈妈’,一到周末就陪伴这些孩子开展活动。”凉水井社区工作人员廖珈说,“大家都看得出来,她是真正地在‘享受’这份工作。”杨林一直热心公益事业,2014年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后,更是用满腔柔情和盈盈爱心,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群体带去温暖。

过往经历,让杨林总想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2007年,达州棉纺织总厂改制,30岁的杨林被迫成为下岗职工。同样失业的丈夫、尴尬的就业年龄、懵懂幼小的儿子……都成了杨林心口高悬的大石。“那个时候感觉人都喘不过气来。”杨林说,困境逼人求变,她开始摆地摊,老公赴外地打工,一双儿女也成了留守儿童。

2021年5月,上一位“爱心妈妈”退休,社区工作人员找到杨林,希望她能接替这项工作。杨林欣喜万分地答应了下来,“大家都不容易,特别是孩子们,希望我的努力能给他们一个温暖的童年。”

为帮扶全区就业困难人员和重点群体保就业,通川区构建了以城镇公益性岗位、乡村公益性岗位、低收入公益性岗位和临时性公益性岗位为主体的公益性岗位保障就业体系。2021年,全区共开发公益性岗位2349个,发放各类公益性岗位补贴约1720.225万元。

“我们对符合就业失业登记条件的2079名人员进行了100%登记,其中单位就业1071人、自主创业311人、灵活就业653人,无就业能力、就业意愿44人,社区居民就业率达到95%以上。社区无‘零就业’家庭,且长期失业现象基本消除。”凉水井社区党委书记段晓月表示,通过成立“充分就业社区”工作领导小组、了解社区就业失业人员基本情况、多渠道宣传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为下岗职工及就业困难家庭人员安排公益性岗位等举措,辖区居民对就业和再就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2021年11月,凉水井社区与大北街社区、荷叶街社区,成功被四川省人社厅认定为全省第五批“省级充分就业社区”。接下来,凉水井社区还将积极申报“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

首善通川 精准打好稳就业促创业“组合拳”

开展技能培训

技能提升 拥有更多可能

48岁的晏红梅,是520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的一名育婴员,今年是她入行的第七年。

到客户家照顾新生儿是她每天的工作。“新生儿娇嫩又脆弱,经不起丁点磕碰,照顾的时候要非常细心!当月嫂,既要耐得住性子,又要掌握照顾婴儿的正确方法,不是随便带带就可以的。”晏红梅说,自己很注重学提升,但凡有培训的机会都会参加,不久前,经公司推荐免费参加了新领航职业培训学校开办的育婴知识培训班,“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经验和方法,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增强了我的专业化意识。”培训结束,晏红梅便接到了一单新业务,工资待遇较之前有所上涨。

对于如今的工作,晏红梅非常满意。“以前在广东打工,照顾不到家里的父母。现在在达州,不仅待遇不错,还能照顾家里。”

“学员年龄多分布在40岁至50岁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业越困难,通过专业‘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能更好地帮助她们跟上时代脚步。培训结束1个月内,已有3名学员陆续上岗,8名学员正在岗前实。”新领航职业培训学校校长潘军说,和晏红梅一起参加培训的共有26人顺利结业,其中大部分以前都没有育婴员从业经验,但通过培训都能够较好地胜任工作,获得不错的工资待遇。

“现在已经工作了,感谢政府让我在这个年纪,还有这么好的就业机会!”与晏红梅一同培训的孙小淇说。

据通川区人社局副局长罗力铭介绍,今年以来,该局以“五个有礼”为导向,以“十大行动”、“四项机制”为载体,创新开展就业创业服务工作,通过“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行动,用人企业招收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交由培训学校开班培训,完成所有教学课程的学且表现优秀者,可直接在企业上岗就业,既能有效提升劳动者的就业素质,又能精准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此外,通川区还开展“快递小哥”“网约司机”“有礼达人”等新业态劳务品牌培训,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开展乡村实用人才培训,提升脱贫人口、退捕渔民等农村劳动者技能水平,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展“有礼技能”竞赛品质服务行动,促进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品质化。

雪中送炭 助力创业梦圆

冬日的暖阳洒满画板,熠熠生辉。坐在露天平台休闲椅上的吴峰,望着自己一手打造的小店,绽开了笑容。

“还好赶上了申请高校毕业生创业补贴的末班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的创业环境不算乐观,这1万元补贴对于创业初期的我来说,就是雪中送炭!”回忆起去年5月接手店铺时面临的经济窘境,吴峰感叹道。

吴峰的大学专业是酒店管理,与绘画沾不上一点边。2016年大学毕业后,吴峰短暂地在成都、重庆做过一些工作,积累了一些社会实践经验。2017年他回到家乡达州,开过串串店,不久后进入培训机构,做了美术老师。2019年底,培训机构倒闭,吴峰开始谋划开办一间绘画工作室。2020年5月,吴峰在通川中路租下一间商业用房并开始装修,同年7月,注册成立达州市通川区蜗壳服务部,主要为青少年、成人提供绘画体验与指导服务。

“从小我就喜欢绘画,如今创业既能养活自己,又能圆彩笔画板梦,我已经很幸福了!这条创业路我能坚持走下来,离不开家人的支持,更离不开创业政策的保驾护航。”吴峰说,2020年5月,他去通川区就业服务管理局咨询,工作人员耐心详细地讲解办事流程,提交申请后不久,他便顺利地领到了补贴,整个办事过程高效、便捷、顺畅。

2021年,通川区就业服务管理局共为22名符合享受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兑现大学生创业补贴22万元;接收创业担保贷款个人办理85人,小微企业办理3个,发放担保贷款1984万元。

“2021年以来,通川区把稳就业、保就业摆在工作首位,吃透把准政策导向,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坚持突出‘重点群体、重点职业、重点区域’,积极应对就业新形势,着力稳定就业激励创业,通过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出台的各类就业创业政策,特别是持续疫情期间的各类稳就业政策,全力促进就业创业服务整体提质增效,有效缓解了全区就业难题,切实保障了基本民生。”通川区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喻光辉说,截至11月,全区今年已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72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456人,其中帮助317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3.8%,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根治欠薪 保障民工权益

“太感谢通川区劳动监察大队的同志们,多亏了他们,我们才终于拿回了被拖欠的辛苦钱。”看着到手的工资,李德刚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10月29日,通川区劳动监察大队接到了李德刚等12名工人的投诉举报,反应工地未按时发放工资。接到投诉后,区劳动监察大队迅速受理审查。经过核实和商讨,双方达成和解,李德刚等12名工人讨回了工资12万元。

近年来,通川区高度重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处置欠薪案件,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切实维护全区和谐稳定大局。

“我们结合全区实际情况,制定了《全区劳动保障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系统治理工作方案》,通过‘春风行动’、夏季调研、联合执法、冬季专项行动等措施,主动监督检查各类用人单位,督促完善劳动合同,建立工作长效机制,从系统上强化治理,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据通川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川区构建部门联动机制,明确各单位职能职责,指派专人具体对接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确保统筹有序、调度有方,并定期召开工作联席会议,安排部署全区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

11月1日,全国正式启动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结合冬季专项行动,我们对辖区所属劳动监察范围的市区在建工程项目,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冬季专项检查行动,认真对照、查漏补缺,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确保在建工程项目劳动合同签订、实名制管理全覆盖。”通川区劳动监察大队大队长冯见说。

同时,通川区抓实源头治理,落实各部门主管责任,实现政府项目示范带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通过实施建立诚信激励机制、加大失信惩戒力度、严厉查处欠薪案件等一系列措施,在全区范围内构建起和谐劳资关系,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提升农民工获得感和满意度。(文/图向柯容、曹芮铭、谭楚甲、郑西湘、范钦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