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四川报道:感受山地摩托的激情狂野、享受自采蔬菜鱼虾的悠闲惬意,走进达州市通川区磐石镇金龙村,唯美的乡村风貌、别样的乡村体验让游客们眼前一亮。
金龙村离城较近,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市区相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村里大力发展鱼菜共生“一水双收”等现代农业,培育特色民宿、餐饮,打造美丽幸福新乡村。“我们要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差异化打响品牌、吸引人气,把游客引进来、留下来,持续提高村民收入。”金龙村村支书刘中博说。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成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脱贫攻坚如何衔接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靠谁来推动,如何防止贫困反弹?达州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及早安排,筑牢筑实防止返贫政治底线,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建章立制,稳固脱贫攻坚成果
构建“四个体系”,全力保障不松劲。构建领导体系,建立市、县、乡、村书记抓有效衔接工作机制,将“全面提升乡村振兴幸福感”纳入党代会报告,实现有效衔接上升为党委中心工作。构建政策体系;出台《达州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的通知》《关于支持万源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2021-2025年)的若干措施》,“1+N”政策体系加快建立。构建推进体系;召开实现有效衔接现场推进会,将有效衔接纳入抓党建推进基层治理“双月拉练评晒”内容,以现场比拼促强力推进。构建考核体系;出台《达州市县(市、区)党政和市直部门(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方案》,对标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内容开展全覆盖排查,倒逼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
坚持“四个不摘”,脱贫成果稳得住。摘帽不摘责任,坚决履行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治责任、主体责任、工作责任,做到责任不松;摘帽不摘政策。持续落实医疗、教育、兜底保障等各项政策,为脱贫人口代缴2021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费用1.88亿元,7.35万义务教育阶段脱贫人口享受教育资助政策,17.92万脱贫人口享受低保政策;摘帽不摘帮扶,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力量轮换调整,选派到位驻村工作队886个、驻村工作队员2678人;摘帽不摘监管,梳理有效衔接重点监督事项15条,纪委监委、组织部、乡村振兴、财政等结合部门职责,开展有效衔接专项监督检查10次。
专班推动,提升乡村振兴成效
健全“四个机制”,监测帮扶全到位。健全工作专班机制,各县均组建1个工作专班,定期推送风险数据、开展信息比对,高效推动防止返贫监测工作;健全防返贫基金机制,市县联动在每个县(市、区)建立1项防返贫基金,基金规模已达1850万元;健全监测帮扶机制,每个行政村设立1名防返贫监测员,每户监测户明确1名监测联系人,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健全快速响应机制,建立“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帮扶”因灾返贫致贫快速响应机制,精准分析“7·11”“8·8”“9·4”暴雨洪涝灾害影响,及时认定73户222人因灾出现返贫致贫风险的监测对象,并开展帮扶。
强化“四个聚焦”,巩固拓展促提升。聚焦东西部协作,党政高位互访、民间高频互动,落实财政援助资金8900万元,实施协作项目27个;共建东西部陆海联运项目,9月23日,达州舟山首单“海江铁联运”业务成功试航;共推“达菜入舟”“舟鲜入达”消费协作,实现交易额3357万元。聚焦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开展监测排查、配套完善、稳岗就业、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系统扶持,5.37万搬迁群众依靠劳务经济稳定脱贫,4.25万搬迁群众依托发展特色农林业脱贫致富,2.94万集中安置群众融入新环境、开启新生活。聚焦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将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职责划转市乡村振兴局,确保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和有效衔接同推进、同落实。聚焦重点帮扶县扶持,制定《达州市对口支援万源市帮扶规划(2021—2025年)》《关于支持万源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若干措施》,集全市之力助推万源市高质量发展;83个市级部门(单位)定点帮扶万源市26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
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入贯彻市党代会和市两会精神,聚焦建成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乡村振兴示范区、川陕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样板地,争创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市“三大目标”,在全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下足功夫,高质量推进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州贡献乡村振兴力量。(文/谭楚甲、冯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