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四川消息:甘孜州乡城县然乌乡克麦距离县城32公里,过去全村的主要收入靠季节性的虫草、松茸收入来源,除此之外村民仅仅守着门前的几亩地,勉强能维持生计。如何让村民有更多的收入来源?一直是困扰村支部书记益西丁真及村“两委”一干人的问题。
常年来,益西丁真家里种植有几棵车厘子,但都限于自己食用。一个偶然的机会,2018年,一位来自云南的游客由于天黑路滑,来到家里借宿,益西丁真把车厘子拿来给游客品尝。在品尝后,游客说这个车厘子味道不错,应该可以拿出去去卖,说不定可以有一定收入。
在游客的启发下,益西丁真就把家剩余的车厘子拿到县上,以25元一斤的价格卖了出去,赚了2000元多。在赚了钱后,益西丁真也盘算着下一步打算,如果村子里以集体经济来搞车厘子得话,那么村子所有人都会有新收入渠道了。随后,他便把自己的想法和其他村“两委”的干部一起商讨,大伙都一致同意种植车厘子。
思路决定出路,在该村“两委”积极引导下,群众克服消极思想和“等、靠、要”的心理,自力更生,主动投入热火朝天的开荒热潮中,终于于2019年,在克麦村后山开垦出80亩的果园,种植车厘子水果1500余株。2021年,该村自谋产业发展的举措得到了县农牧农村局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免费的优质树苗、专业的技术指导为该村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群众的积极性都很高,今年把树苗种下去以后,一年之内就长这么高了,三年会挂果,只要三年之后能挂果,这块地上就算一棵树只有200斤的收益,一共有1500多棵树,一年我们村就会有20-30万的收入。”益西丁真介绍说。
如今,克麦村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建立产业发展合作关系,自行投入资金16万元进行车厘子基地维护、复垦、管理。在全村群众的精心呵护下车厘子存活率达百分之九十九,克麦村村民也从普通村民变成产业工人,再从产业工人变成创业者,克麦村村民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从“要我致富”到“我要致富”的本质转变,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奔康人。(文/赖红、吴远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