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四川报道:7月12日,“安逸四川·亲爽万源”四川省第十二届(夏季)乡村文化旅游节新闻通气会在成都召开。四川省第十二届(夏季)乡村文化旅游节期间,作为主会场的万源市将迎来八方游客。
牛卯坪新颜 摄影/江洪平
春有百花秋有叶,夏有凉风冬有雪。正在争创天府旅游名县的万源市,地处大巴山腹心地带、川渝陕三省(市)交汇处,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森林覆盖率达63.8%,是川渝陕地区理想的“后花园”和“天然氧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万源市明确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生态文化大县、生态宜居名县”的目标,充分发挥生态、人文、区位优势,突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发展主线,深化“旅游+”理念,积极整合资源、创新培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深入,有力助推“生态福地·和美万源”建设。
丰富旅游资源迎接八方来客
万源是革命老区,系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1934年,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红四方面军在这里进行了“万源保卫战”,14余万万源儿女参军参战,牵制和重创了20万国民党川军,有力地支持和策应了中央红军北上。
烟霞山 摄影/吴正建
固军坝起义指挥部文昌宫、李家俊烈士故居、大面山、玄祖殿、青龙观、花萼山等革命活动旧址和战场遗址,380余条红军石刻标语……如今,在万源市各地,仍保留着丰富的红色遗迹。
近年来,万源市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不断提升红色旅游体验感。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作为全市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核心景点,每年接待大量游客,为万源市文旅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成为万源市文旅融合的一张崭新名片,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军精神、发展红色旅游增添了新动能。
除了丰富的红色资源,万源市的生态资源更是得天独厚。这里生物种类繁多,是大巴山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自然综合基因库,有树种资源660种、林木品种175种、药用植物1206种,森林覆盖率达63.8%以上,负氧离子含量平均值达6级最高标准,空气质量达Ⅰ级最高标准,被誉为天然氧吧、避暑胜地。
八台山云海 摄影/黄文志
万源市建州、郡、县已有1600余年,历史文化厚重。古驿道、古墓群、古建筑、古摩崖石刻众多,保留着奇异的民俗风情文化艺术60余种,“巴山背二哥”“薅草锣鼓”“巴山唢呐”“蚌鹤舞”等饱含当地特色的民间艺术深受群众喜爱,也让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聚焦民生拓宽旅游增收渠道
在大巴山茶文化小镇,华灯初上,不少游客正吹着凉爽的晚风品茶,唇齿间的淡淡清香让人心旷神怡,心内的疲惫仿佛被一丝丝晚风吹散。游客黄怡然感慨地说,大巴山茶文化小镇这样的旅游项目,能让生态福地万源有更多“看得见、摸得着、品得出味道”的文化载体,体现了万源市的文化品位。
万源市在深化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视本地特有的“茶”文化和旅游相融合,并以此为依托,积极探索新业态。以茶为媒、以茶促旅,建成河西茶文化公园、石塘瓦子坪茶旅村落、白羊生态茶产业园等网红打卡景点。如今,石塘镇瓦子坪村已成功列入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全新打造的大巴山茶文化小镇,以政府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基础,深度融合旅游产业和富硒茶文化元素,品茶、制茶体验、万源市特色小吃、非遗等特色文艺演出以及便捷的交通、价格亲民的民宿等都极具吸引力,在川东北地区独具特色,已成为万源市文旅融合特色品牌。
和美万源 摄影/袁治培
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在万源市牛卯坪村,一栋栋小楼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借助易地扶贫搬迁的东风,该村坚持“农业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效益化”的原则,全面建设“户户有果园、家家住新居、处处是景观、人人露笑脸”的旅游新村,将一幅美丽的画卷镌刻在绿水青山之间。
近年来,万源市按照“建一处景点、引一批企业、活一带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思路,围绕景区开发,做好就业这篇文章,引导村民参与导游服务、土特产销售、餐饮接待等旅游服务工作,实现景区发展和脱贫致富的良性互动。
借鉴石塘镇瓦子坪、牛卯坪万花源、快活坪四海玫瑰庄园、大巴山茶文化小镇等成功发展模式,万源市积极引入工商资本,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农民主体”的原则,按照“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完善配套扶持政策,鼓励贫困群众以闲置住房、闲置土地等投资入股,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全力打造美丽精致生态福地
近年来,万源市紧盯建设“全国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目标,主动融入“大巴山·大三峡”旅游共同体。大力实施以建设“全国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为抓手,以八台山——龙潭河观光度假区、黑宝山休闲度假区、红军公园红色文化旅游区3大核心景区为支撑,以环花萼山生态旅游线、347国道风景线、红色文化体验精品线、荔枝古道历史线4条旅游环线为纽带,以大巴山茶文化小镇、龙潭河温泉示范镇、黑宝山森林示范镇、西部航天示范镇、固军红色文化示范镇5个文旅示范镇为节点,以“N”个乡村旅游景点为细胞的“12345+N”文旅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花萼山、八台山、龙潭河、黑宝山等自然资源,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念好“山”字经、做活“水”文章、打响生态牌,大力发展康养旅游和乡村旅游,着力推动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随着交通等配套设施和宣传促销等政策机制逐渐完善提升,万源文旅产业初具规模,文旅融合发展成效初显。
如今的万源,共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纳入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村)14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5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2个、达州市级乡村旅游提升示范项目4个,并被授予“中国避暑养生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称号。
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如今,万源市这片美丽而精致的生态福地,文化和旅游产业正通过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业态“融合在一起”,实现了“1+1>2”的产业发展效果,当地旅游产业正迎来“井喷式”发展,全域共建、全民共享的旅游发展新格局正在逐渐成型,让“生态福地·和美万源”的旅游名片更加靓丽。(文/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