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四川消息:今年6月,随着大型画册《印象华蓥》正式出版,四川省广安华蓥市的文史资料收集编篡工作,已进入一个令人赞叹的崭新台阶。
近300页、700余幅图片、4.8万多文字的历时5年、几易其稿编篡的《印象华蓥》,不仅记录了“靓丽蓥城,秀美山村”“革命老区,红岩故里”“八大军工,三线遗迹”,而且记录了“南宋少师,安丙故里”“佛韵千秋,灵修圣地”“川东民俗,乡土风情”等内容,立体式的再现了华蓥地区经济、社会、文化、风物的发展,它不仅是一部文史典藉,更是一部华蓥发展壮大的百科全书,浓缩了华蓥儿女浓浓的乡愁。
华蓥山是一座厚重的“文史宝库”,厚重的文化和历史铸就了它特有的价值和品牌。早在1989年,华蓥市政协就开始启动文史资料工作,当年征集到肖芳鸿《从金城赴山城到南京》、《火烧双河场》,王普全《参加游击队转战华蓥山》3份文史资料稿件。但当时受客观原因影响,“文史资料的整理、编辑工作较为薄弱,有待后续改进”。
1990年3月底,在华蓥市政协三届一次常委会上,决定成立“华蓥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由一名政协副主席任主编,并由4名政协委员和聘请的市党史、地方志有关部门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组成编委会工作班子,开展文史征编工作, 通过指导、联系全市20余名文史资料通讯员, 通过走访、座谈和调查,共收集到50余篇近20万字的文史资料, 并选出其中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历史沿革、风景名胜、风土人情、名人轶事等36篇文稿,编辑出版该市第一辑《华蓥文史》。1992年、1993年,又相继编辑出版了《华蓥文史》第二集、第三集。1995年,华蓥市政协再次组建文史工作队伍,共有文史通讯员20人、文史资料编辑人员4 人、常年联系的文史人员50余人,先后采集文史资料180余份,编辑出版了《华蓥文史》第四集。
1997年,华蓥市政协再次完善巩固文史工作组织,建立文史资料编辑班子,聘请文史资料编委4名,制定文史资料委员会工作简则、编审工作程序,并动员文史人员撰写亲历、亲见、亲闻“三亲”资料。当年,出版综合类文史资料1辑。1998至2002年,进一步健全文史资料编辑班子,先后聘请25名文史资料通讯员,与省内外82个县(市、区)政协文史资料部门建立资料交换关系。同时,坚持“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宗旨,组织文史资料通讯员撰写文史资料。共出版《乡友风采》《银山状元谱》《民政竞辉煌》《财政春秋》《教育时空》等五辑60多万字的华蓥文史资料,同时向广安市政协提供文史资料58篇。自1991年以来, 该市政协出版的7集《华蓥文史》资料,与国内(除港澳台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0余个县(市、区)政协进行交流。其中第一集《华蓥文史》资料被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华中师大、西华师大等国内著名高校图书馆收存。
近年来,华蓥市政协不仅搞好文史资料收集整理,还积极牵头组织通讯员为广安市政协、广安市档案局联合编篡的《即将逝去的记忆》文史系列图书,收集撰写和提供了“新华造纸厂”“彭德怀与华蓥山‘三线建设’”“百年天池湖”等35件宝贵的文史资料。同时,向《人民政协报》、《四川政协报》等媒体撰写文史稿件达20多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呴。
今年以来,华蓥文史工作更上层楼, 步入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正式出版《印象华蓥》大型文史画册和承办温江、崇州、广汉、南川、华蓥五地政协书画联展的同时,实施了一系列助推文史工作再上新台阶的举措,把文史资料收集整理纳入政协委员履职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成立了专门的文史组稿工作小组,制定了文史重点工作实施方案;分别聘请了近30名文史研究员、近20名文史写作通讯员,并由该市政协主席亲自主持召开文史工作专题会议,在7月上旬,把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知与行结合起来;采取流动课堂的形式,用鲜活的事例对这批研究员、通讯员行了现场培训,倡导用自已的亲历、亲见、亲闻,以浓浓乡愁写好乡土教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宝贵的文史资料。(文 邱海鹰 杨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