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市州 > 正文

万源:文旅融合富民 生态宜居和美

万源:文旅融合富民 生态宜居和美
2021-07-15 14:11:21 来源:

中华网四川报道:位于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和嘉陵江、汉江分水岭的达州万源市,是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和限制性开发区。这里年均气温14.7摄氏度,森林覆盖率达63.8%,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6级最高标准,被誉为“天然氧吧”,是秦巴地区消夏避暑、旅游康养、科考探险的胜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万源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县情实际,主动应“七问”作“七思”,明确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生态文化大县、生态宜居名县”的目标,做足文旅融合富民文章,奏响生态宜居和美旋律。

生态福地兴文旅

近年来,万源市大力实施文旅强市战略,坚持规划统筹、景区先行、产业引领,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按照“1234+N”发展路径,念好“山”字经、做活“水”文章、打响生态牌,着力构建全域共建、全民共享的旅游发展新格局,“生态福地、和美万源”的旅游名片更加靓丽。

全市紧盯“1”个目标:建设“全国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突出“2”个抓手: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打造“3”大核心景区:八台山——龙潭河观光度假区、黑宝山——烟霞山休闲度假区与红军公园红色文化旅游区;建设“4条”乡村旅游环线:环花萼山山水奇观乡村旅游线、347国道风景线、荔枝古道历史线、红色文化体验精品线;大力发展N个乡村旅游景点(带):鱼泉山、青龙嘴、牛卯坪、快活坪、中国硒部茶园走廊等乡村旅游点(带)。

2020年,万源市完成文化旅游项目固定资产投资9.5亿元,累计接待游客62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5亿元。

“在茶文化原乡品味巴山雀舌,只觉唇齿间满是奇妙清香。”夜幕降临的大巴山茶文化原乡,华灯初上,游人如织,来自北京的游客刘一骄感慨。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万源这片生态福地,如今文化和旅游产业正通过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业态“融在一起”,实现了“1+1>2”的深度相融,已然成为众多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

乡村宜居富群众

在太平镇牛卯坪村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55岁的万光全打扫着自家民宿,他的新家宽敞明亮,其中4间屋子改造成了民宿,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聚居点内,一排排房屋毗邻而建,和周边美景有机相融。

万源市坚持把安全住房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因户因人施策,创新实施“四条路径”,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着力破解“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难题。整合多方资源,对搬迁对象采取“自然环境恶劣地方向县城周边重点乡镇,向幸福美丽乡村”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安置方式,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近年来,万源市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9700余户近3.14万人,建成了以太平镇牛卯坪“易地搬迁+乡村旅游”、八台镇蒋家湾“易地搬迁+茶叶风情原乡”等为代表的集中安置点,搬迁群众迈入新生活。

此外,万源市充分发挥危房改造政策的普惠性,将住房不安全同时又未纳入易地扶贫搬迁的4.25万余户全部纳入危房改造实施范围,全力打造宜业宜居、干净整洁的生产生活人居环境。同时,将土地增减挂钩作为农村安全住房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补充。

截至目前,共实施人居环境改善3.97万户,投入资金17.42亿元,实施1.2万余户增减挂钩试点项目,有力破解了村容村貌瓶颈制约。

美丽家园话和美

行走在万源的乡镇山村,处处是秀美的如诗画卷。一直以来,万源聚力提档升级城乡风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城乡建设可圈可点。

在今年如火如荼进行的党史学习教育中,万源市委书记、市长倪欣勉励全体党员干部,要以争当忠诚之星、担当之星、为民之星、落实之星和清廉之星“五星”干部为标准,答好“新阶段七问”,不忘初心抓发展,牢记使命干事业,奋勇前行求突破,奋力谱写万源市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干部群众踊跃讨论交流,结合工作实际,直奔主题、开门见山,说落实、谈见地,干货满满、气氛热烈,全市上下学习研讨氛围浓厚。万源市广泛凝聚起了60万干部群众建设“生态福地、和美万源”的信心和决心。

截至目前,万源市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被授予“中国避暑养生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