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市州 > 正文

达州市通川区: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达州市通川区: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2021-06-28 15:43:40 来源:

达州市通川区: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罗江八一希望学校的小小讲解员聆听革命故事

中华网四川消息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近年来,通川区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一代代通川人从百年党史中汲取营养,以党史铸魂补钙、涵养精神,将“红船精神”贯穿于社会建设发展的辉煌历程,用“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每一步长征路,在弘扬精神中攻坚克难,在传承血脉中开拓前行,用实干担当加快建设“品质通川”、聚力打造“有礼之城”。

深挖红色文化

在通川区罗江镇,有一群远近闻名的“小小讲解员”,他们能说会道,说起张爱萍故居里的故事更是绘声绘色。据了解,这群小小讲解员都是罗江八一希望学校的学生,该校于2017年起,每年都要选派学生到张爱萍故居为游客进行讲解,在故居管理所专业老师的精心培养下,让孩子们更加了解革命历史,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主人翁意识。

通川区罗江八一希望学校是张爱萍将军曾经读书、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从1903年创建至今,其红色文化渊源由来已久。1997年,该校被中央军委、国家计委确立为全国70所“八一希望学校”之一,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亲自题写校名,张爱萍将军为学校题词。据了解,该校深挖红色文化,弘扬“八一”军队特色,成立“罗江八一希望学校少年军校”,坚持以“育少儿军魂,创巴渠一流”为办学目标,积极培养学生知、情、行全面发展,是“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四川省少年军校”。

在通川区蒲家镇,还有一所历史悠久、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那就是蒲家镇中心校。该校所在地原为寺庙,清末设鹏程书院,于1919年开办小学,序为达县县立第五高级小学校,简称“五高”。戴治安曾就任“五高”的校长,在此宣传新思想,推进新文化运动,教育团结了一大批革命青年,并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蒲家镇中心校的历任校长带领师生继承发扬“五高”精神,挖掘“五高”红色德育教育资源,在校园内塑起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雕像,修缮了曾经从事革命活动的五高楼,修建了“蒲家英烈园”,在“热血碑”上镌刻下702名烈士的英名,师生们课余闲暇,能够瞻仰了解学校的红色历史。该校于2003年被确定为达州市红色旅游景点之一。

通川区挖掘辖区内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从红色血脉中汲取养分,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将红色精神代代传承。

盘活红色资源

通川地处四川东北部、达州市中部,拥有神剑园、红军文化陈列馆、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等丰富的红色资源。如何盘活现有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红色文物,通川区加大了对红色旅游发展的探索“步伐”。

提及通川的红色旅游景点,首先印入脑海的便是神剑园景区。

该景区核心规划区占地65亩,总投资3484万元,主要由张爱萍故居、达州红军文化陈列馆、书艺廊、将军树等部分组成,汇集多位达州籍开国将领的生平业绩,是将革命历史传统、国防爱国主义教育、现代科技文化融为一体而着力打造的红色旅游精品景区。该景区现已成为达州及周边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及青少年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截至6月21日,该景区今年已成功接待游客超14.6万人次。

据了解,该景区二期将新增川陕苏区战史馆、国防科技体验、“三线”建设体验旅游等游览项目,现二期项目建设已接近施工“尾声”,计划于今年7月前开馆。

梓桐镇是远近闻名的红色小镇,有着浓厚的红色文化,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坐落在场镇,“中国红色第一联”也诞生于此。据了解,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占地1200平方米,现存房屋10间,原名“杜府草堂”,新中国成立前是梓桐乡伪团总杜光亭的庄园。后为庆祝红军解放梓桐乡,由时任乡苏维埃主席的何永瑞书写了对联“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当年10月,红军战士把它刻在石朝门的立柱上,并刻下“红卅军政治部”六字横幅。石刻对联原件现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

为喜迎建党百年华诞,目前,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因提档升级,已暂停对外开放,预计将于7月前完成升级打造。

延续红色基因

每一次对英雄的凝望,都是对初心的叩问;每一次对历史的回眸,都是对思想的洗礼。

近年来,通川区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功能,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前往辖区内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通过文物陈列、故事分享、互动体验等方式,宣讲革命先烈坚韧不拔、自强不息、不胜不休等宝贵精神。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通川区大力推进红色旅游发展,在通川区“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建设“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示范区”目标,高标准编制《通川区红色旅游规划实施方案》,确定“339”发展思路,即建设罗江、蒲家、梓桐3个红色文化旅游小镇,完善3条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实施川陕苏区战史馆建设等9项重点工程。坚持做好红色文物、红色景区和红色景点的保护与开发,积极引进、培育、壮大红色文旅项目,梳理公布现有不可移动红色文物44处。同时,积极打造通川红军文化公园、梓桐红色文化小镇等红色文旅项目12个,加大红色文旅项目招商力度,促进红色旅游项目落地落实,全面推进旅游业态创新和红色文旅融合,着力构建“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努力开创通川红色旅游发展新局面。

通过广泛开展“红色历史文化进军营”等文艺活动,通川区让红色文化资源进景区、进社区,走到群众身边。此外,《不要忘记这片群山》《岁寒三友》等红色影片和红色教育宣传片,再现通川红色历史,展示通川红色景区形象,极大提高通川红色文化旅游的知名度。(文/图 曹芮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