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四川消息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达川区扶贫开发局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围绕“四个不摘”“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截至目前,该区14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减贫超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为零,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于2018年正式退出省定贫困县序列,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区。
美丽乡村 (陈小平 摄)
村民生活笑开颜
村庄道路干净整洁,沿途村道和村民家门口都栽满了银杏树,一股清新、陶醉的画风扑面而来。走进达川区万家镇双桥村,一幅美丽新农村画卷映入眼帘……
“改造后的院子大家看着都喜欢,漂亮又干净,也更珍惜这样的环境。”双桥村2组村民周茂仁在自家院门前精心打造,用木材挂起了“周家大院”的门牌,房屋两旁草木繁盛、绿树成荫,不同于过去的老旧院落,现在的环境让周茂仁倍感珍惜。
近年来,达川区按照“宜改则改、宜建则建、宜保则保”的原则,推进新建、改造、拆除、靓化、保护“五大工程”,让农村群众住上安全房、共享好生活。
同时,达川区扶贫开发局为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搬迁群众搬得舒心、住得放心、生活开心、发展顺心,紧盯搬迁后续扶持,保障稳定脱贫。
“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支持下,双桥村有55户贫困户住进了新房。村民入住前,水电气和网络等设施已经安装到位,加上规模化风貌打造的房屋共有300余户。”双桥村党支部书记蒋虹旭介绍道。
昔日穷村变了样
达川区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同步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注重物质条件与精神面貌同步提升。
夯实交通建设。大力实施县乡村道建设,新建乡村产业、旅游道路20条280余公里,加宽改善村道千余公里,累计完成组道6250公里,实现100%的乡镇、100%的建制村和100%的组通硬化路,成功创建为全市首个、全省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区)。
完善水利设施。投资7.5亿元,建设石峡子中型水库,新增有效灌面6.88万亩,实现“一库灌西部”,结束了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投资1.5亿元,整治病险水库46座、山坪塘640口;投资1.2亿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141处, 受益群众达20余万人。
增强网信建设。大力实施农村电网、广播电视网、通讯网络“三网”建设,行政村通电率和广播电视网、通讯网络覆盖率均达到100%,基本实现“坐知天下事、产品线上卖”。
提升乡风文明。以勤劳致富、孝老爱亲、环境卫生先进典型评选和“四好村”创建为抓手,设立“品德银行”,扎实开展感恩、法纪、习惯、孝善、励志五大教育,让好吃懒做的“真贫困户”克服“等靠要”的不良心态,让比穷装穷的“假贫困户”树立勤劳致富的光荣思想,让眼红妒忌的“非贫困户”消除不平衡心理。该区已创建省级“四好村”48个、市级“四好村”95个,广大群众既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又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扶贫增收新格局
延伸产业扶贫链条,拓宽致富增收路子,达川区扶贫开发局形成由“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确保贫困群众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
发展产业带动。坚持市场导向,结合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建成东部亭子至南岳安仁柚走廊40公里、西部铁山至石桥柠檬走廊45公里。该区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粮油50万亩、蔬菜40万亩、青花椒20万亩、乌梅10万亩、安仁柚5万亩、水果20万亩,年出栏生猪75万头。大力探索“脱贫攻坚+电商”“脱贫攻坚+金融”等扶贫模式,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合作方式,实现“乡乡有特色、村村有产业、户户有收入”的扶贫增收新格局。
扶持就业拉动。建立贫困人口就业数据信息库,紧扣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需求和区域发展特色优势,对有技术和务工需求的近3万人,开展劳务输出,组织转移就业;对缺技术且有培训愿望的6000余人,实施技能培训扶持就业;对不愿离乡务工和外出务工困难的5000余人,达川区扶贫开发局积极协调区内企业、创业园区专业合作社等就近就地吸纳就业;对难以就业的2080人,开发护林、乡村道路维护、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实行兜底安置就业;建设“就业扶贫车间”18个,累计吸纳贫困劳动力、低保劳动力、残疾劳动力就业621人。
激励创业促动。大力实施脱贫攻坚“五项奖补”机制,特别是针对部分贫困户脱贫奔康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实行正向激励,对发展种养业增收2000元以上的贫困户,按每户家庭纯收入的10%、最高不超过2000元的标准给予奖补;对外出务工个人工资年总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贫困户,按工资总收入的3%、最高不超过1500元的标准给予奖补,充分调动了贫困户勤劳致富的积极性。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有序衔接好乡村振兴工作。”达川区扶贫开发局局长杨海燕表示。(文 桂丹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