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任鸿
1月18日,四川在线记者从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成都中院”)获悉,由最高人民法院主办的首届“人民法院改革创新奖”名单公布,全国有8家法院的改革举措上榜,成都中院改革创新举措“全链条构建‘责任、监管、支撑’体系,创新推动审判权力运行机制转型升级”上榜,是西部地区法院唯一入选的改革举措。
据介绍,2015年以来,成都中院通过科学明晰办案主体责任,创新打造“静默化”监管体系,多维搭建配套支撑机制,探索形成全员一体、全程覆盖、全域协同的审判权力运行新机制,旨在让司法责任实起来,让司法质量强起来,让司法效能提起来。
明晰责任,办案主体各司其职
据悉,员额制改革以来,成都累计组织完成6批1485名员额法官遴选。如何处理好对法官既放权又管理的关系,“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围绕该问题,成都中院制定《审判权力和责任清单》,细化员额法官、审判团队、院庭长职责,全面实现员额法官审理、评议、裁判、签发、管理“五个自主”;同时,将院庭长以外的所有员额法官纳入中层干部序列“提级管理”,构建年度述职述责述廉机制。
员额法官遴选考试
让审理者裁判,成都中院每年坚持开展院庭长办案竞赛专项活动,每月通报办案情况,年度办案量未达标的,实行动态退出,成都两级法院院庭长去年带头办案23万余件。实行月度均衡结案机制,去年,两级法院案件结案率逐月上升至91.85%;法官人均结案数412.64件,同比增加63.29件。
强化监管,公平正义看得见
近年来,成都中院人均办案量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80%以上。在此背景下,司法效率、司法公信力如何保障?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如何提升?成都中院全方位构建案件规范管理体系,实现行权、监管、责任可视化。
成都中院办案服务保障中心
该院依托办案平台信息库创新“静默化”监管模式,细化立案、分案、审理、结案等183个工作节点和68个监控节点,对法官办案进行动态跟踪、提示、预警和督促。
“静默化”监管系统也为当事人查询案件情况提供了不小的便利。在诉讼服务大厅自助服务终端上输入案号,可直接生成审判效率分析报告,看到相应环节耗时天数。
为防止案件久拖不决,成都中院规定,“诉前调解”案件超过一个月调解期的自动转立案。同时,严格控制“审限变更”这一“拉长”审理周期的变量,将审限变更申请审批“关口前移”至审判管理部门,并对一年以上长期未结案系统自动标识监管,确保案件高效审结。2015年改革以来,无一案件违法超审限结案。去年,成都两级法院平均审理天数为64.92天,同比下降13.51天。
为坚决防止案件“带病出院”,成都中院建立办案质效管理中心,聚焦解决裁判文书低级错误等质量问题,全面对裁判文书进行质量“体检”。同步建立类案、关联案件强制检索制度,推动员额法官增强自检意识,确保裁判尺度统一。
多维支撑,硬核举措做实保障
审判权不仅要高效规范运行,还要向当事人传递司法温度,为一线法官减压减负,为此,成都中院不断增强办案保障和智慧法院支撑。
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司法服务。成都中院建立“司法释明中心”,为当事人提供快捷司法释明渠道和一站式诉讼服务,帮助当事人认识司法裁判结果、理解司法裁判内容和司法强制措施,引导当事人服判息诉、自动履行生效裁判文书。上线“蓉易诉”电子诉讼平台,根据当事人需求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截至去年底,“蓉易诉”电子诉讼平台在线注册用户已达约1.89万人,其中当事人约1.38万名、律师5094名。
成都中院司法释明中心
为法官办案提供支撑保障。成都中院打破司法责任制改革前大包大揽、杂而不精的“承办制”办案模式,成立办案服务保障中心,集约办理送达、记录、扫描、归档等108项辅助事务,为一线办案人员减压赋能,让当事人充分感受诉讼服务的方便快捷。升级办案平台,根据审辅人员、员额法官、院庭长的不同工作职责和权限,对应打造送达、审判、文书纠错、专业法官会议等专属功能。
(图片由成都中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