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法治 > 正文

为民办实事31万余件!四川政法机关这样“参与”群众的生活

为民办实事31万余件!四川政法机关这样“参与”群众的生活
2022-01-26 08:58:33 来源:四川在线

曹凘源  四川在线记者  任鸿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政法工作的着力点。近年来,四川政法机关依法履职,主动作为,守护百姓美好生活。

记者从1月25日召开的省委政法工作会议上获悉,去年,全省开展了“政法为民十大行动”,实施司法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专项活动,出台便民利民措施1.7万余项,为民办实事31万余件。

依法办案,守护群众合法权益

关注群众的“一呼一吸”,全省政法机关用心守护蓝天碧水净土。全省法院审理7000余件环境资源案件;省法院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法庭,集中管辖7地20县相关案件。检察机关在56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设立检察联络站,办理自然保护区公益诉讼案件48件、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案件368件;开展“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监督,督促修复被污染、被破坏林地、耕地等1.7万亩,清除违法堆放生活垃圾、固体废物16.8万吨。

守护群众“钱袋子”安全。去年,四川公安积极构建“全警反诈”工作格局,持续开展“断卡”“断流”“云剑追逃”等专项行动,侦破涉电诈案件同比上升58.23%,抓获犯罪嫌疑人同比上升115%;省反诈中心全天24小时运转,刑侦、派出所每日对访问涉诈APP高危人员开展预警劝阻,成功劝阻和阻止继续被骗425万人,避免经济损失超过1.8亿元。

倾情保护特定群体。去年,省法院、省检察院法检两长同庭履职,依法办理一起严重暴力性侵留守女童抗诉案,改判被告人死刑立即执行,极大震慑了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全省司法行政系统用法律援助“暖民心”工程,撑起群众维权“法治伞”,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2万余件,其中,办理农民工专项法律援助7294件,讨回欠薪2.3亿余元。在办理一起讨薪法律援助案件中,南充市高坪区司法局工作人员发现,申请人因法律意识淡薄导致关键证据缺失,了解情况后,工作人员在努力查找证人证言的同时,积极开展庭外调解工作,帮助当事人讨回了拖欠几年的工资。


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在为农民工普法。(四川省司法厅 供图)

聚焦“急难愁盼”,探索解决之道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21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全省政法机关开展了“政法为民十大行动”。

提升政法公共服务质效。四川公安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12+6”项便利措施,在全国率先实现“电子驾驶证”业务市域全覆盖,512万人申领“电子驾照”;积极开展电子证照建设,联合省大数据中心推出居民身份证、居民户口簿、居住证等电子凭证,并着力探索公安电子凭证在政务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的应用场景,总亮证数突破百万次;牵头试点实现户口迁移和户籍类证明全国范围内“跨省通办”,办理川渝黔藏跨省“一站式”户口迁移7万余人次。

敢啃硬骨头为民解难题。全省法院奋力迈向“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以执行指挥中心实质化提升执行工作水平,畅通实现公平正义“最后一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执行工作联动职责法定化。与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11家省级单位联动实现全省不动产、住房公积金线上查询,与省内所有商业银行对接实现银行存款网络查冻扣,与公安部门共建机动车在线查封服务站21个,基本实现对被执行人主要财产信息的有效覆盖,查控系统建设居全国前列。

回应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更高期盼。去年,全省政法系统不断健全执法司法制约监督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政法单位全覆盖的案件评查机制,成立法官检察官惩戒机构。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全省检察机关开展参与、跟进、融入式监督,努力促进执法司法行为规范。204个市县两级检察机关、公安机关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加强双方在监督、办案中的衔接与配合。